• 梓潼送险亭:

    蜀道之险至此而尽

  •     

    趣说 绵州

      梓潼县,位于绵阳市东北,距绵阳城区40余公里。史书称梓潼“东北界连龙剑,群峰苍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绵,曲嶂逶迤于绿水。坡陀山势渐就平衍,蜀道之险至此将尽”。由此可见,由梓潼往北,便进入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多有描述的蜀道,地势越来越险峻,路越来越难行。
      在梓潼七曲山下,有一处送险亭,顾名思义,送走的是蜀道的艰险。在《四川通志》记载:“送险亭,在(梓潼)县北七里,坊有‘陂去平来’四字,言蜀道之险至此而尽也。”
      这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明代。据古代中国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古蜀道自陕西益门关入蜀,越秦岭七盘关,历经崎岖羊肠,至七曲山尽处,险峻已尽矣。蜀汉于此置“坡去平来”石坊,以志标示,明代又建“送险亭”,表示自陕入蜀,“难于上青天”的蜀中险道走完。
      站在送险亭边远眺西北,可见苍蟒高悬的龙门、剑门群峰,近观东南,则又是野旷遥开的梓潼平坝和潼川浅丘。一险一夷顿现眼前,其自然景观颇赋人以联想。在送险亭的亭柱上,就刻有两副颇富哲理的对联。其联语云:“历尽艰险才搏得脚跟站稳;前途坦夷岂能够掉以轻心。”“步步知艰,夷可送,险亦可送;头头是道,路放平,心乃放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