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修复师杜少飞:

    在花鸟虫鱼、横竖撇捺间游走


  • 杜少飞对一幅古画进行全色。

    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书画修复室内景。

    杜少飞展开一张受损的古画。 受访者供图

    扫描二维码看专访视频。

        

      一袭白大褂、一支排笔、一把镊子、一把刻刀,几件简单的工具构成了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书画修复师杜少飞的工作日常。他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在古人留下的花鸟虫鱼与横竖撇捺之间游走,做着复杂、精细的“文物医生”的活儿。
      今年36岁的杜少飞,从2009年起在四川博物院从事书画类文物修复,“选择这项工作,是我自己对书画作品感兴趣,这是一种非常有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里面也隐藏着许多不为大家所注意的历史信息。”
    □丁朋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A 包含数十道工序修复耗时最长可能达一年
      书画作品,毫无疑问是我国古代文物中一个非常特别的类别,无论魏晋风度还是盛唐气象,书画作品都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我们透露着传世文本之外,更丰富、更广博的时代印记。
      “中国书画所用的材料大多为绢和纸。这种材质特征决定了书画作品的保存难度比较高,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断裂、破碎、糟朽、霉烂、沾损、残失等问题。”而杜少飞的工作,正是同这些问题打交道,把破碎的拼回去,把霉烂的清干净,把残失的补回来。
      杜少飞告诉记者,古书画修复的工序大致可以分为清洗、染纸、揭裱、上命纸、挣墙和全色等几大工序,而每一道大工序又包含着数十道小工序,工序复杂,周期漫长。从业十多年来,经杜少飞修复的书画古籍不计其数,包括宋代、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珍品,“其中耗时长的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最短也要几周时间。”
      书画类文物,因为纸张材质、装裱方式、保存情况等的差别,到了需要修复的时候,情况往往是千差万别。修复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复师“医术”的高低。在杜少飞看来,书画修复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工作,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所谓‘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因此,即使早已熟悉每一道工序,当面对一件新的文物去实施修复时,内心的感受依然是充满敬畏的。也正是因为这份敬畏,指引我帮助文物回到它的最佳状态。”
      多年来,杜少飞坚持的书画修复理念主要是使文物恢复到健康状态,但不会让修复的痕迹过于显眼。记者见到杜少飞时,他正在对一幅清代的绘画作品进行全色工作。通过反复的试验,他将颜料一点一点调和,形成与原画底色类似的颜色,然后用笔轻轻蘸起,轻轻涂在画作的残缺部位,“全色工作一般主要针对原画作的留白部分展开,比如画面上的花草或者古人的书法字迹,我们不会去填补。”这幅画的全色工作杜少飞已经进行了几天,一般为了使补上的部分色彩与原画作不至于太明显,这样的全色会经历数轮。
      长期的书画修复,也使杜少飞养成了不徐不疾的生活节奏,文物经他之手,从展开到最终完成,每个过程他都依自己的节奏来进行,在修复的过程中,慢慢找到对于某件文物的最佳修复方案。“送到修复中心来的书画作品,除了馆藏文物外,也有来自其他地方的收藏,由于大家的保存条件不同,文物到这里时的状态也很不一样,需要有充分的细心与耐心来将这些古人留下的卷轴徐徐展开。”
      杜少飞喜欢逛博物馆,但与一般参观者关注文物本身不同,他喜欢站在书画展柜前,细细分析古人的运笔和用色,在“神与物游”中细细揣摩它们被创作出来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进而为自己手上的文物修复引入新的思考。回来之后,他经常把自己关在修复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B 利用现代科技精细把控修复流程
      书画等纸质文物,对保存与修复条件的要求均很高。为此,杜少飞没有少吃苦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过是在参加工作前就把弯路都走得差不多了。”
      杜少飞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书画修复与装裱专业。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杜少飞说,他在学校的教室里修复一幅古代画作,“当时已经到了挣墙的环节,就是将修复的书画作品贴到墙面上,从而确保书画表面平整。画已经在北方干燥的墙面上贴了一晚上,但我当时没有这样的观念,所以猛地把门一推就进了教室,由于受到突如其来的气流冲击,这幅画在我面前瞬间裂成多片。”
      回想当时的经历,杜少飞觉得主要是因为当时室内环境比较干燥,洒在纸张上的水很快被墙体吸收,所以干燥的纸张比较容易在气流冲击下破裂。
      当记者走进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的书画修复室时,在进门处的墙面上,就能看到室内温度、湿度的监控装置。上面的数据显示,记者采访时,修复室内的温度为21.3摄氏度,湿度为79.6%,“这对书画修复的部分工艺来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运用科学仪器对文物本身和修复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和监测,对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化录入……在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记者注意到,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正在推动文物保护与修复这项原本已经非常精细的工作更加精细化,“就拿补纸来说,最好的补纸就是与文物本身相同。以往选择纸张完全是靠老师傅积攒的经验,但现在我们可以采用酸度计、色差仪、超景深视屏显微镜、纤维分析仪等仪器,对文物的材质、微观形貌、损伤程度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观察分析,从而选择适合的材质,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但是这些科技手段对书画修复始终只是辅助手段,在实际的修复阶段,我们依然运用着一些很早以前就被古人发明并传承至今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杜少飞以对书画作品上的污渍进行清洗工作举例,“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皂角水进行清理,这种清洗手段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古代的书画收藏者运用,能够将对书画纸张的损害降到最低。”
      还有一次,杜少飞收到一件地方博物馆送来的经卷。由于长期疏于保护,这件经卷被送到地方博物馆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虫蛀,经卷的纸张也粘连在一起,难以展开,“我们收到之后,先是对经卷进行了杀菌和除虫。之后,在展开文物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传统的蒸汽法来进行处理,将经卷放到蒸汽环境中,在达到合适湿度的情况下逐渐将经卷展开。”杜少飞觉得,展开经卷后看到里面古人留下的文字那一刻,就是他作为书画修复师最幸福的时刻。
    人物档案
      杜少飞,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书画修复师。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书画修复与装裱专业,于2009年进入四川博物院从事书画修复工作,至今已工作13年。杜少飞把爱好作为工作,对书法、美术有着很深的热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