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住经济大盘 服务乡村振兴

    成都农商银行:靠前发力保企业护民生


  • 姓农、助农、惠农——成都农商银行致力让绿水青山和田间地头流淌金融“活水”。刘晓月 摄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成都农商银行认真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助力促发展保主体稳就业。
      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成都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463亿元,较年初增加408亿元,为稳住经济大盘、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各项纾困政策落地落实,作出了积极贡献。
    □卢文

    保企业 稳大盘
    让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惠及市场主体
      应对变局,需要观大势、稳大盘。重大项目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成都农商银行通过信贷政策指引等形式明确重点支持方向,积极介入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紧盯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慧蓉城”、健康成都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等领域优质项目,通过信贷、债券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推动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切实提升资金投放的精准性和时效性。1—4月,该行累计向重点项目投放资金556亿元,其中成都市重点项目投放金额超过200亿元。
      在此基础上,成都农商银行还加大综合金融服务和对地方债的投资。今年前4个月,该行累计投资全省地方债近100亿元,投资成渝地区企业债券65亿元,拉动综合融资约200亿元,带动地方经济建设投资超过300亿元;为成渝中线高铁、成都科学城新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提供专项债综合金融服务,审批金额超200亿元,位列成都市第一。
      崇州雲上酒店有限公司开业以来,深受各地游客喜爱,但受疫情影响,旅游市场需求萎缩,住宿餐饮接待量陷入低迷,经营成本压力增大,导致该公司对资金的需求激增。成都农商银行获悉情况后,上门实地调查了解客户经营情况,快速为客户提供了1000万元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利率低至4.62%,同时主动承担融资过程中产生的公证费,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是创新创业、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针对这些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境,成都农商银行积极利用再贷款、再贴现、转贷款等低成本资金,精准、高效支持暂时陷入困难但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创新推出了银政类产品“科创贷”“园保贷”“壮大贷”,信用贷款产品“企税贷”“政采贷”,供应链产品“订单贷”,特色专营产品“高知贷”和“成长贷”等多样化的融资产品服务。优化小微企业开户服务流程,制定了2022年全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含)以内的小微企业贷款净增信贷计划,单列考核指标,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竭力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截至2022年4月末,全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72亿元,较年初增加273亿元,同比增速为27.22%,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为3.6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000多户,实现贷款增速和户数“两增”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在成都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例达到12.35%,位居成都市第一。
      为帮助实体企业“轻装上阵”,自2020年以来,成都农商银行秉承“能减则减”的原则,在监管要求基础上,加码推出了多项减费让利具体举措,比如推出对所有客户首个(或指定一个)单位结算账户开户全免费政策;将网银、手机银行等非柜面渠道的跨行转账费由倡议的“单笔10万元以下9折”调整成“不限金额5折优惠”;优惠范围由“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扩大为“所有企业客户和个体工商户”;对借记卡ATM跨行取现手续费由倡议的3.5元/笔调整为全免,进一步加大减费让利力度。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成都农商银行累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手续费4000余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该行还在持续下调贷款定价,减轻实体客户经营压力。2022年以来,该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85%,较2020年前下降158BP,降幅达24.57%。自2020年以来,已累计向实体客户减费让利金额达5亿元。

    护民生 助振兴
    让绿水青山和田间地头流淌金融“活水”
      “姓农、助农、惠农!”搞好“三农”金融服务,历来是成都农商银行各项工作中的“优先级”。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该行董事会下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委员会,研究、制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规划、机制建设、资源协调等,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资源配置优先制度。
      顶层设计蓝图绘就,迅速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今年的春耕备耕阶段,为稳住“米袋子”和“菜篮子”,成都农商银行加大对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农资生产供应、粮食加工流通、仓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需求摸底排查,在全力保障春耕备耕方面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截至4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1855亿元,比年初增加100.54亿元;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支持崇州十万亩粮田、“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等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1—4月投放支农再贷款17.9亿元;执行优惠信贷政策,对支农特色信贷产品最低执行LPR利率,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并通过提高授信额度、适当放宽展期等方式,全力满足春耕备耕和复工复产信贷资金需求。
      彭州市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全市农产品年交易额达600亿元。过去,因流通环节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制约了彭州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流通集散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彭州市政府支持下,成都农商银行早在5年前,就开始探索以蔬菜、果品、粮食等农产品为质押物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丰富抵押物范畴,助推农业生产资料盘活。2022年4月,该行又率先通过当地“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农产品电子仓单系统”,以生姜、苹果等作为动产质押物,向彭州市6户农业经营主体授信贷款1000万元,通过线上作业,3小时就完成了金融仓储、价格评估、保险等流程,较以前线下纸质传递流程效率提升约3倍。如今,当地农产品的收购效率明显提高,“优质优价”的良性市场得以逐步建立,有力地保障了居民“菜篮子”。
      此外,该行积极推进新型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百村万户”整村授信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一体化”农村金融服务建设,为农村金融服务“强基固本”,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首批派驻100名金融助理下沉到村社,半年来新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档案1.4万余户,授信金额超6亿元。在产品创新方面,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信用+担保”模式,打造了“农职易贷”“家庭农场贷款”“专合贷”“兴村贷”“种业贷”等产品,同时推进涉农信贷业务线上化,新增天府市民云申贷渠道;联动合作方面,与成都市财政、税务、农业农村、住建、社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为城乡居民领取农业补贴、缴纳社保、水电气费和工资代发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持续推广银村/银农直连等业务;平台建设方面,助力完善农村基础信用信息平台,持续推广“农贷通”,通过该平台投放贷款量保持成都市金融机构首位。
      金融“活水”的灌溉,不仅让乡村富起来,也让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山越来越绿。4月26日,成都农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顺利发行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期限3年,发行利率2.90%,认购倍数3.48,创下近3年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及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最低发行利率。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绿色建筑、水环境治理等绿色产业项目。根据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测算,本次债券拟投放的绿色建筑项目建成后,根据可获得材料保守估计,预计每年可协同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量861.6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04.30吨。
      近年来,该行始终深耕绿色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此前推出以“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质押品的“碳汇贷”产品和针对餐厨垃圾资源化的“绿宝贷”两款全省首单产品;设立成都首家实现碳中和的网点;落地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碳中和”挂钩应收账款债权融资计划及西部首单租赁行业绿色债权融资计划。
      2022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办公室通报:截至2021年末,成都农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27亿元,在四川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绿色金融评价中位列第一名。
      金融“活水”仍在继续流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决策部署,按照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5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会同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四川银保监局、四川证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对全省金融机构落实金融相关政策做出安排、提出要求,促进稳经济政策措施在川取得实效。
      号角吹响,成都农商银行铿锵再启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