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成华区:

    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幸福城区 争当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


  • 成华区正大力开发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旅游核心产品,加快打造旅游名区、文创名区、消费名区,不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供图)

        

      从完美文创公园、二仙桥公园,到猛追湾市民休闲区,再到北湖生态公园……越来越多的公园城市美好场景在成都市成华区生长。这里公园绿地星罗棋布,17个城市公园、290余公里绿道、630余亩小游园微绿地,正扮靓成华区。
      过去5年,成华区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公园城区品质持续优化。如今,翻开成华区的公园城市画卷,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浓。一个个与绿色发展、民生福祉、宜居宜业、现代治理相关的生动实践,彰显着美好幸福新成华的特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华区牢记使命,笃行不怠,积极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部署要求,立足本地特色和资源禀赋,大力实施“中环牵引、纵横联动、组团优强”发展策略,聚焦做好“城市有机更新”“产业建圈强链”“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繁荣兴盛”“共建共治共享”5篇文章,奋力打造以“金色中环”为牵引的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标杆,做优做强中心城区核心功能,争当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雨田

    绿色打底
    绘就城园相融美好幸福城区
      5月,初夏。运动健身正成为成都市民“解锁”公园绿道的新风尚。
      走进成华区的公园、绿道,身旁是绿色植物,脚边是五彩的鲜花。
      跑步、骑行、滑板……从猛追湾市民休闲区走到成都339电视塔,可以看到前来运动和游玩的市民与游客,咖啡、轻食等小店沿途而设。
      高密度的人口与大比例的蓝绿空间如何共处,这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所面临的课题。地处成都中心城区的成华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猛追湾市民休闲区折射出成华的解题思路:聚焦城市更新,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成华。
      提起猛追湾,浮现在老成都人脑海里的,大约是国营厂和老街巷的烟火气。如今的猛追湾市民休闲区,已成为融合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城市更新典范。一间间别致的小店、一个个滨河集市、一场场音乐路演,演绎着“烟火人间三千年,成都上下猛追湾”的精彩画卷,见证了城市“逆生长”下的幸福美好。
      在城市更新中,成华塑造特色风貌形态。统筹实施增花添彩、立体绿化、景观照明和“金角银边”打造等工程,持续推进“迎大运”等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行动,着力抓好特色文旅街区打造,彰显“成华红、工业风”,做优筑美城市“天际线”、风景线。
      对于绿色空间塑造,成华也颇有创新。成华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塑造“伴山伴水、蓝绿交织、城园相融”空间形态,打造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城区。
      纵观成华全区,“一屏一链四脉”公园体系构建起城市的绿色基底。“天蓝水碧、山青地净”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在铺开。

    激发活力
    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之地
      过去5年,成华区的发展成就,可以浓缩进这组数据中——经济总量5年连续跨越5个百亿元台阶,GDP突破1200亿元大关,综合竞争力晋级全国百强区。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传统老工业基地探索转型升级之路的持续努力。在发展升级路上,成华区收获诸多“肯定”: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会现场示范点位,获评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佳国际化营商环境城区……
      比如,在东郊记忆,不仅有公园美景,还“长”出新经济。近年来,东郊记忆先后吸引了中国移动(咪咕音乐)、合纵集团、繁星戏剧村等一大批音乐戏剧演艺娱乐企业聚集,举办了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峰会等大型音乐活动,每年开展大批展演活动,逐渐成为成都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新地标和文化产业新高地。
      东郊记忆是成华区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落地落实的重要载体。通过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目前,东郊记忆已经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载体集成”的发展格局。
      争当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成华正全面抓好产业图谱编制、链主企业引育、政策环境优化、产业空间拓展等重点任务,培优育强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3+3”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成都市一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成华还深度挖掘特色资源,狠抓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大力开发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旅游核心产品,加快打造旅游名区、文创名区、消费名区,不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努力让成华成为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更大的账本,还在于民生福祉和经济活力。
      市民游客多了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商家们多了创新创业的选择……以绿道为依托,涵盖花卉、餐饮、商业的场景植入,成为公园城市宜居宜业的生动实践。
      公园城市的内涵式进阶,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创造宜居美好生活;一头连着城市经济活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
      5月20日,成华区二仙桥公园婚姻登记处迎来大批新人登记。这里是成华区精心打造的公园婚姻登记处。
      曾经的二仙桥片区,仓储物流企业云集、铁轨交错。成华区沿方家河打造了城园相融的二仙桥公园,并引入机车火锅、婚姻登记处等应用场景,让人们在水清岸绿的怡人环境中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蓝绿共生、人地相融,如今的成华区,既有厚植民生福祉和城市生态的“活力源”,也有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动力轴”。

    高效治理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一大目标是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对“大城市病”,作为中心城区的成华区可谓“感受深刻”。
      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改变发展模式,提升治理水平,进而实现城市的美好生活,成华颇有收获。
      5年来,成华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市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城镇新增就业7.32万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建成人才公寓56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项目23个,安置3.3万余人;建成投用公服设施325处,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5所,新增优质学位4.6万余个,汇聚优质教育品牌。成华区获评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
      如果说超大城市是一个“巨系统”,智慧治理则是一个“新引擎”。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全区层面来看,目前成华区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加快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努力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积极打造现代化治理示范样板。
      线上智慧升级,线下有机更新。成华区以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等重大工程为支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
      着眼空间格局重塑。成华区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构建“五横五纵九组团”城市空间格局,初步形成“7环13射骨干路网+7线35站轨道交通线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通26条断头路,累计实施棚改危改21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七横六纵”骨干道路等“迎大运”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任务,推动主干道沿线风貌形态、功能品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着眼治理体系重构。成华区将社区治理、城市运营与项目规划建设协同推进,相继打造杉板桥、和美、下涧槽等示范社区,率先建成西部地区首个省级社会组织孵化园,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暨全国城乡社区疫情防控优秀案例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过去5年,成华区改造危旧房棚户区1.3万余户210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312个,既有住宅增设电梯160余台。
      漫步成华区,文旅街区、公园绿地、美食消费、社区生活美学空间串联交融,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里听松的诗卷写下了千年昭觉的禅境,诗意栖居的生态成为憨态熊猫的乐园,成华值得更大的期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