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农担:解“急难愁盼”助乡村振兴


  •   绵阳市三台县金石镇,省农担公司担保贷款支持的“巴蜀老侬民”家庭农场,小麦夏收工作正在进行。

      省农担公司开展“送政策下乡”活动,在资阳市安岳县拱桥乡东安村开展坝坝宣讲会。

        

      初夏时节,第五代播种机开到了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双祠堂村的地头,这是当地种粮大户奉光荣新添置的“宝贝”——专为满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带宽和株距要求而研发的新机器。
      “多亏了省农担公司送来的‘及时雨’,今年扩种的1600亩玉米、大豆不愁耕播啦。”奉光荣所称的“及时雨”,就是四川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农担公司”)在年初推行的“金融下乡助春耕”行动。
      无论是开辟春耕融资绿色通道、保障夏收夏管夏种,还是开展“惠企利民纾困专项行动”,作为由省财政厅管理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省农担公司始终立足“姓农为农、服务三农”定位,主动承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涉农重点工作任务,积极推出“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可持续”的融资担保服务,创新发挥政策性担保在农村金融中的增信、助贷、分险功能,撬动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全力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题,为稳定四川农村经济大盘贡献力量。
    □丹萱 (图片由四川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

    实招纾困 市场主体少了“急愁”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和农资、农产品价格波动可能给农业带来的冲击,省农担公司坚定“稳农业经营就是稳农村大盘”信念,打出促增量、保存量、提效率、降费率的“组合拳”,通过“惠企利民纾困专项行动”,有效服务“六稳”“六保”工作。
      4月初,暴风雨天气突袭安岳,省农担公司在保客户王仁超家近100亩果树不同程度受灾,17个蔬菜大棚、20亩鱼塘损毁,全部损失预计超40万元。“眼下,不仅没收入,还要想办法恢复生产,6月还有30万元的贷款要偿还……”王仁超发起愁来。
      急难之时,省农担资阳分公司上门解困:“对因受天灾影响、生产经营面临暂时困难而无法按时还款的客户,我们公司会积极与银行沟通协调,‘一对一’定制‘纾困方案’,通过续保、展期、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帮助客户渡过难关。”听了该公司客户经理介绍的帮扶方案,王仁超长舒了一口气:“如果贷款延缓一年,我有信心尽快恢复生产,争取早日走出困境,明年一定把贷款还上。”
      针对疫情和农业周期给客户带来的暂时困难,省农担公司主动优化托底政策,适度放宽续保条件;加强银担协同,争取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改进客户征信工作,妥善处理有发展意愿的经营主体因疫情原因造成的逾期;“政银企担”携手,争取多地将政策性农业担保贷款纳入政府应急转贷范围……条条举措都是实招,条条针对具体困难。
      据了解,今年以来,省农担公司已支持续保、展期746户、金额7.48亿元,借新还旧、无还本续贷235户、金额2.55亿元。针对因价格波动面临特殊困难的细分行业,主动缓释和化解风险,重点辅导客户400余户,接续给予担保支持。

    多措解难 农业融资不再“等贷”

      从“贷得到”“贷得起”到“贷得快”“贷得简便”,省农担公司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客户急难愁盼事”,致力于降门槛、降成本、提效率,让越来越多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享受到“流程更简、费用更低、效率更高”的融资担保服务。
      成立6年来,省农担公司通过采取信用方式提供担保,解决融资主体抵质押物不足、缺失的问题,帮助大量没有担保就不能获得贷款的客户顺利实现融资;通过降低利率和担保费、节省中间费用,解决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农业经营主体平均综合融资成本下降40%以上;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减少手续和协同审批,解决办贷手续繁琐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担保贷款办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通过针对农业生产经营周期量身定制产品,灵活设定贷款期限和起始还本年限,解决银行信贷周期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的问题,贷款期限最长可达9年,实现了“随需随借、随有随还”。
      特殊时期彰显使命担当,“保市场主体”有速度。今年,省农担公司再添新举措。
      农时不等人。宜宾市翠屏区汉程家庭农场今年搭上了“信贷直通车”。“没想到这次这么快贷款就下来了,从通知我交资料到钱到手,只用了12天。”5月10日,汉程家庭农场负责人程厚强收到了50万元“家庭农场直通贷”,连声称赞。
      “直通车”为何能快?又快在哪里?今年1月,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农担公司打造了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信贷直通车”,通过“入库即推荐、推荐即支持”快捷工作机制,专门为家庭农场主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据了解,“家庭农场直通贷”已陆续在德阳、宜宾、眉山等26个市(县、区)试点。同时,省农担公司通过开通“新农信贷直通车”,已实现担保融资直达放款5.69亿元;创新开发的“支农快贷”,探索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建“见担即贷”“见贷即担”批量担保业务合作,优化担保流程,提高担保效率。
      同步进行创新实践的,还有省农担公司的“数字化转型”。5月1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省农担公司正式接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城域网,初步打通了与银行之间的数据“高速公路”,为依靠科技提高效率奠定了基础。而正在开发推广的“担保需求信息申报平台”,通过“码上办”,让更多“三农”融资客户不再“等贷”。
      效率一提再提,费率一降再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省农担公司开发了“疫情贷”产品,大幅下调担保费率,累计减免担保费4000余万元,有效助力农业领域复工复产。2021年,该公司在每年0.8%的低费率基础上,将平均年化担保费率降至0.66%,今年继续下调,通过降费今年已让利客户1000余万元。

    “活水”助农 乡村振兴更有盼头

      5月,眉山市彭山区的养殖场主王林看着新一批出栏生猪,喜上眉梢。回想去年7、8月,市场生猪价格低迷,王林左右为难:“7000多头猪卖了就亏,不卖也养不起,可咋整哦。”王林找到省农担眉山分公司,通过“川猪贷”获得了200万元担保贷款支持,养殖场得以挺过低迷期,养殖规模发展壮大,预计今年年出栏量达到2万头。
      “及时响应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期盼,让农担政策覆盖更广。”省农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带着“为‘三农’主体增信用、为乡村振兴增投资”的职责和使命,通过产品体系多元化创新、服务体系辐射式扩面,让农担政策越发有温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丰富的产品体系是辅助。省农担公司通过精准施策,提高了政策性担保的便利性和可得性。一方面,创新“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扶贫模式,通过产业带动,助力贫困户持续增收,为脱贫攻坚提供担保贷款13.7亿元,助力1.3万户、超过3万人增收脱贫。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灵活的“政银担+”组合模式,联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方参与,在接力帮扶下,脱贫群众“造血”能力不断激活。另一方面,为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量身定做“川果贷”“川茶贷”“种业贷”等13个专属信贷产品,将金融资本引向重点农业产业,已为“10+ 3”产业提供融资担保近370亿元。
      积极参与构建全省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广泛的服务体系是保障。近年来,省农担公司推进机构、人员和业务下沉,不断向基层延伸,从以挂牌方式设立办事处到以自建方式设立分公司,再到资本联结设立控股子公司,体系建设纵向到底,服务送达千家万户。19个分公司、2个控股子公司相继完成布局,实现了全省21个市(州)的全覆盖,一张贴近主体、覆盖全省、上下协调、分工协作、形式多样、紧密可控、运行高效的农业担保服务网络在全省铺开。
      经过6年多努力,省农担公司目前在保客户达4.63万户、在保余额198.54亿元,累计担保近9.3万户、累计担保金额超过410亿元,政策性担保的功能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助力全省“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为农业产业发展引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展望新未来,省农担公司将坚守政策性定位,以“农业经营主体身边的融资担保专家”为愿景,更加有效地发挥财政支农工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精准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奋力谱写新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