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向圈 城市向靓 活力向融
三江新区:奋力创建国家级新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
-
日新月异的三江新区。三江新区四川时代项目鸟瞰。
宜宾三江新区,是四川省政府在2020年2月18日批复设立的首个省级新区。
肩负省委“把三江新区建设成为四川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的使命要求,紧扣宜宾市委“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核心引擎”的发展定位,血脉里满淌着创新、奋进因子的三江新区人,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以“实心干事、科学作为”的高品质,“敢为人先、行胜于言”的精气神,与时间赛跑,向蓝图奋进。
两年来,三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81.7亿元增长到300.3亿元,年均增速达22.6%,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4个省级新区中位居前列;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10.8平方公里,达到48.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8万人,达到32.05万人。
去年,三江新区入选全国城市新区潜力50强,位列第19位,核心区临港经开区在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排名中上升4名,提升至31名,先后获得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等殊荣。
今年,是三江新区“三年成势”关键之年,如何在新起点上谋新突破?迈步在创建国家级新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征程的三江新区,以“产业向圈、城市向靓、活力向融”三个转变作答。
□张航(图片由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提供)
产业向圈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推动新区由产业园向生态圈转变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4月8日至9日,继全省项目投资工作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进现场会召开后,一场“干”字当头抓项目、“实”字当先促投资的高规格竞进拉练现场会,在宜宾三江新区上演。
“四个一批”项目489个,总投资3722.3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70.5亿元;新区“100大”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903.1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334.4亿元……三江新区抓项目促投资的亮眼数据,让参加竞进拉练的与会人员,充分感受到三江新区项目投资的活力与热力。
在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强力支撑下,今年一季度,三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增长23%、26%、29.2%、43%,增长态势明显。
抓项目促投资,三江新区有“量”更重“质”。如4月8日开工的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七至八期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产值350亿元,带动就业6000人以上。
“自2019年12月一期项目首次落地三江新区以来,省、市、区的一系列务实举措,让我们持续扩大在宜宾的产能布局,目前动力电池工厂已扩展至十期,总投资达560亿元,其中,一、二、五、六期项目从开工到全面运营,只用了短短的28个月,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宜宾速度’‘三江速度’。”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云峰说。
龙头持续“加码”,产业链配套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德方纳米、大族激光、联赢激光、远东股份、长盈精密、震裕科技等企业已在宜宾布局,先后落地动力电池及其配套产业链项目50个,总投资1170亿元,预计年产值约3436亿元。
三江新区党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坚定不移实施产业补链、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等行动,全力打造3000亿动力电池、2000亿智能终端、1000亿高端装备制造和500亿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加快实现产业园向生态圈的跃升。
今年,三江新区将以“20大工业项目”和区“100大”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0亿元,力争突破4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
城市向靓 聚焦规模、功能、品质 推动新区由开发区向宜居城转变
今日之三江新区,抬头是蓝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见绿荫。
三江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坦言,设立省级新区前,区域内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等相对薄弱。新区设立后,立足“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定位,通过加快城市规划建设,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靓丽颜值。
据宜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江新区分局一位参与新区规划编制的干部介绍,城市开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新区仍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设定30%城市开发上限,“倒逼集约开发建设,把更多的空间‘留绿建设美’。”
“留绿建设美”的思维,在三江新区下江北老工业基地得以体现。通过实施长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企业陆续进行搬迁、拆除和转型,“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形态正日渐成型。
今年,三江新区还将扎实推进总投资超260亿元的“20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幸福宜宾”十大工程相关项目,确保建成区面积新增5平方公里以上,达53平方公里;人口新增3万人以上,超35万人。
活力向融 聚焦产城、产教、产才 推动新区由资源聚集向共融互通转变
一座城市活力有多强,关键在于产业发展,重要支撑是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去年,宜宾市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这源于宜宾大学城和科创城在三江新区落地成势——三江新区先后引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助推宜宾在校大学生从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8万余人;成立2个诺贝尔奖专家工作站,欧阳明高、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和吴峰院士创新中心入驻,建成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等12所产研院,成功申创西南互联网、领策2个国家级孵化器。
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宜宾工业“5+1”发展需求,建立了45个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平台,在“学教研产城”同频共振间,正绽放出越来越多的融合之花。
聚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主题,三江新区立足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四川南向开放合作示范区定位,围绕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产才融合,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金融链等资源与城市建设开发融合互通,推动科创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推动“产业+人才+项目”一体发展等,加快构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新格局。
“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成势。”三江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实心干事、科学作为,发扬“敢为人先、行胜于言”的三江精神,统筹处理好疫情防控与新区发展、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速度与质量、建管与治理“五大关系”,抓实拓展新空间、厚植新产业、改革新突破、彰显新形象、构建新机制“五新任务”,奋力决战临港经开区(东部产业园)、长江工业园(农高区)、高职高教园、综合保税区、罗龙园区“五大战场”,构建应用、消费、品质、治理、融合“五大场景”,朝着建成国家级新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