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打造酒乡诗意画境
-
绵竹地标——南广场玉露春晓。绵竹九龙里游客众多。
诗意酒乡,画境绵竹。作为中国名酒剑南春、四川名茶赵坡绿剑之乡,以及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年画产地,绵竹一直是巴蜀大地旅游踏青的一处宝地。若从空中鸟瞰,山如骨、水如眼、花如笑、鸟如歌,山水之间,栩栩如生。
近段时间,绵竹剑南老街热闹纷呈,延续着“五一”假期的人气,“相约老街 陪你走过四季”系列演艺活动精彩上演,不仅为景区吸引了人气,更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从中国绵竹年画村到麓棠温泉,从金色清平到棚花民宿,近年来,绵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推进景村融合,提升乡村“颜值”。通过实施“旅游+”,全力推动文旅景观全域提升、服务供给全域配套、乡村治理全域覆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生动践行“两山”理论,奋力谱写了全域旅游时代的“绵竹答卷”。
□源泽 (图片由绵竹市委宣传部提供)
一镇一村皆是景 “旅游+”模式让文旅新业态遍地开花
正如一种业态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一样,一片区域的发展要靠每一个朝夕的积累。五年来,绵竹高位推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工作,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打造旅游产业新业态,并依托万亩玫瑰园、梨园、猕猴桃、葡萄等农业资源,成功举办绵竹年画节、梨花节、玫瑰节、赏果节,形成了“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运动康体游”和“特色乡村游”等特色旅游精品。
走进金色清平景区,新打造的玻璃水滑道沿蜿蜒山势自然起伏,慕名而来的游客坐着漂流艇穿梭在山林之间,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体验高空滑道带来的惊险与刺激。在景区露营基地,游客们以大地为床、星空为被,三三两两喝酒闲聊,谈天说地追逐记忆里那抹浓浓乡愁和童趣。
“记得住乡愁”的还有孝德镇年画村。漫步在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每一幅年画、每一处景点都述说着绵竹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近年来,年画村深入挖掘年画文化、年俗文化、德孝文化、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已发展成为以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宣传,文创产品生产、研学体验、艺术培训、主题度假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并建立起一套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让古老的年画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麓棠镇,万亩大马士革玫瑰俏立枝头,蜜蜂、蝴蝶绕着花蕊上下翻飞,流连忘返。来到国家玫瑰公园,蓝天白云下,粉白、桃红、淡黄……各色月季花竞相绽放,形成一片片瑰丽花海,美不胜收。三五成群的游客惬意地穿梭在花丛中,留下一张张美丽生动的打卡照片。以玫瑰产业为基础,麓棠镇已建立了集种植、精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玫瑰生态全产业链,并借此打造乡野间的宜居乡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城市,融入农村,人气的增加让绵竹旅游业步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旅游开发由景区线路建设向产业聚集融合转变,旅游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绵竹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绵竹积极加强政企合作,以剑南春、赵坡绿剑等品牌为抓手,推动“酒文旅”“茶文旅”融合发展,加强绵竹酒文化、茶文化与三国文化、三星堆文化、年画文化等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将绵竹白酒文化与地域旅游资源融入“三九大”旅游环线,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变。
持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美环境”与“软服务”双向发力
“你好,请大家正确佩戴好口罩,主动扫码测温,排队检票后进入景区。”在九龙镇滑草场景区入口处,志愿者们手持小喇叭,热情引导游客在进入景区前正确做好安全防疫措施。连日来,九龙镇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了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岗,组织20余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滑草场、跑马岭、九龙里、茶仙谷、棚花村、鸳鸯湖等重要景点,开展旅游咨询、线路指引、疫情防控、交通疏导、文明劝导、景区保洁等服务,助力文明景区建设。
安排文旅志愿者深入各个景区景点、旅游集散中心等地,积极开展旅游志愿服务,是绵竹提升旅游服务的一个缩影。作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过程中,绵竹围绕“软硬环境双提升”目标,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乡村面貌改造,全面夯实“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供给基础,切实提升游客旅游的体验度、舒适度和满意度。
绵竹现有3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1个四川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时,绵竹还拥有国家玫瑰公园、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热温泉等优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如何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高品质服务产生叠加效应?绵竹的答案是——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率先在全省“双创”工作中实施PPP项目,投资19.08亿元用于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
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绵竹高标准建设了月季大道、玫瑰大道、川西旅游环线等60公里的旅游风景道、100公里绵竹绿道慢行系统、16公里美丽竹林风景线等,构建起了内畅外联、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
在智慧旅游和“厕所革命”方面,绵竹已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全域旅游大数据管理中心和全域旅游交通标识系统,以及36座旅游厕所、10处生态停车场、3个特色驿站等公服设施。
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障。目前,绵竹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机场”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市民、游客平均1.5小时可到成都双流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平均1小时可到绵阳南郊机场;成绵高速复线穿境而过,1小时可达成都;绵茂公路正式通车后,2小时可达九寨沟;成兰铁路横贯南北,建成后3小时可达兰州,将为绵竹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围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绵竹正快马加鞭砥砺奋进。未来,绵竹将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发展思路,擦亮“酒乡画境 美丽绵竹”特色品牌,绘就“一半诗词一半画,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绝美画卷,用诗意与游人共话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