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书写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泸州实践”——
“泸”力跃升
-
中共泸州市委 泸州市人民政府
岁月如歌,征途如虹。
2022年4月,宋明时期即为全国33个商业大都会之一的泸州,被命名为四川省开放发展示范市,成为全省除成都之外开放平台最多的城市。
深居内陆腹地,泸州,成为全省开放前沿的经验在于——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地处川渝滇黔接合部、长沱两江环绕的泸州奋楫扬帆、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治蜀兴川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酒城篇章。
过去五年,泸州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着力打造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充分发挥1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省的60%,稳居全省水运首港。
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开通运营,中欧班列(泸州号)成功开行,云龙机场迈入全国民航中型机场行列,创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成为泸州深化开放的坚实基础。
以改革破解难题,用创新增添动力。
五年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综合保税区等7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落户泸州,63项重点领域改革列入国省试点。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列入首批川渝毗邻地区共建功能平台,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在全省率先开展“0证明城市”创建,获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从内陆走向前沿,用产业建强支撑。
五年来,泸州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白酒产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迈入“千亿园区”行列,荣获“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称号。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恒力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泸州国家高新区获评“全国百强园区”;商贸、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稳步提升,兴泸水务、华西证券、泸州银行等成功上市,“春酒秋商冬农博”三大展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农业“八大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五年来,泸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惠民生增福祉。全市3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泸州市委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切实筑牢,创成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列入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市。西南医科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四川警察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坚持以“文”化城,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书香四溢的城市书房成为网红打卡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泸州的关键五年。2021年11月,泸州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统领,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要任务,开启了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奋力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泸州坚持优势优先、特色发展,用经济区理念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赋予“一体两翼”不同的定位。“一体”,作为支撑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增长极,将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都市现代农业高地;“东翼”,作为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兴动力源,将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川渝融合创新示范区;“南翼”,作为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特色发展带,将建设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传承带、以优质酱酒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发展带、以山地避暑康养为重点的生态价值实现旅居带。
当前,泸州正大力实施工业延链强链补链、服务业提质增效、乡村全面振兴、城市有机更新、交通物流枢纽构建、改革创新突破、开放合作提升、酒城人才聚集等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全方位筑牢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坚实基础;全力实施富民增收、教育提质、全民健康、社会保障、文化涵养、生态惠民、社会治理、民心守护等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全覆盖增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美好生活的幸福质感。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
泸州将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新的起点,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建设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枢纽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服务供给更加优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社会治理更加高效、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把高质量发展成果镌刻在酒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