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侯:21年倾情帮扶 助力白玉县跨越发展


  • 白玉县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

    白玉县金沙乡作英村集中搬迁点。

        

      5月的川西高原,油绿的青草冒出嫩芽,大地还透着寒气,但在甘孜州白玉县的田间地头,春耕春播正如火如荼展开。由成都市武侯区帮扶的白玉县河坡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物资储备及粮油仓储等项目全面动工。
      “这只是成都市武侯区对口帮扶甘孜州白玉县21年来,投入资金3.04亿元,实施60多个帮扶项目的一个缩影。”望着眼前忙碌的项目施工现场,武侯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领队蔡敏介绍说。
      跨越千里手牵手,帮扶路上肩并肩。从2001年派出第一批支教老师开始,武侯区结对帮扶白玉县已经走过21个年头。白玉,这座固守金沙江畔的小城,正演绎着破茧成蝶的跨越嬗变。
      2021年,白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亿元,较2001年增长23.2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亿元,较2001年增长13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61元,较2001年增长8.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较2001年增长22.2倍……一组组数据,述说着白玉县的变迁。
      岁月如歌,波澜壮阔。在白玉脱贫奔康、跨越发展的背后,凝聚着武侯人对口帮扶的坚守和付出。
    □罗俊康 杜许各(图片由成都市武侯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提供)

    产业扶持助力经济发展

      走进白玉县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9栋羊舍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每头黑山羊的耳朵上都有一个耳标,只要扫描耳标,羊的性别、年龄、免疫信息就能一览无余。去年新升级的“黑山羊智慧养殖系统”,实现了与白玉县智慧农业物联网溯源大数据指挥平台对接,让白玉黑山羊走上了“科技养殖”的新路子,2021年实现产值400余万元。
      在白玉县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核心种植区,种植了藏菊花、藜麦、高原有机蔬菜、中藏药材等,共计4500亩,目前已实现规模化、连片化、机械化种植。两年多来,赠科乡的依里村、上比沙村、下比沙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280余万元的收益,村民通过务工获得180余万元的劳务费。
      产业帮扶,贵在精准,重在实效。针对白玉县产业结构单一、链条短、配套弱等现状,武侯区坚持把产业驱动作为提振白玉经济的重要引擎,积极挖掘、扶持、盘活特色资源,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在盖玉乡、赠科乡建立优质马铃薯、高原藏菊种植区,在建设镇、热加乡建立林下菌类加工区;实施热加乡盛地清泉农产品合作园区、白玉县现代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中藏药和藏菊种植基地建设;打造河坡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普马风情村、阿察生态旅游帐篷城3处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加强藏药产品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研发中藏医药,开发高原藏菊饮品品牌3个……一幅产业兴、农业旺、群众富的美丽白玉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强化基础厚植民生福祉

      在白玉县城以西,坐落着一幢幢藏式新居。搬迁之前的作英村距县城有40多公里,常年大雪封山,村民出入只能靠步行,去县城需要翻越海拔5000米的垭口。2019年,武侯区投入461万元,新建金沙乡作英村集中搬迁点,村民们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村里孩子上学、老人就医都方便了,村民们有的去县城工作,有的跑运输做起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前不久,一名病人因急诊入院,经CT诊断:左侧丘脑、间脑出血。经及时治疗,患者转危为安,白玉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晓倩说:“对这类患者,CT诊断很重要。”2019年,武侯区投入资金500万元,为医院购置了CT,并由对口帮扶医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白玉县发展的短板。武侯区先后投入资金3200万元,完成878户贫困户住房新建和改造,实施6处桥梁、40余公里乡村公路改建,以及实施改厕、通水、通电、通网、通广播电视、大棚建设等便民工程44处,群众出行难、通信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投入资金5100万元,完成白玉县急救中心、藏医特色健康养生诊疗中心、2个中心卫生院、6个村卫生室远程诊疗信息平台及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购置车载呼吸机、肺功能仪、新生儿暖箱等医疗设备,助力县医院创建“二甲”医院,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标,有力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志智双扶强化人才支撑

      在白玉县中学三楼会议室,初中语文教师齐聚一堂,来自武侯区的支教老师汪华组织大家观看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会视频,以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教育帮扶关键在教师,举行教研会的目的就是通过老师的交流碰撞,促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提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回到白玉后,我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我局干部进行座谈交流,‘弘扬文秀精神,铭记初心使命’将激励我今后努力工作。”在参加由武侯区发改局、新经济局等部门组织的赴广西开展党性教育专题培训后,白玉县干部其麦四郎动情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1年以来,武侯区先后选派139名中小学教师,到白玉充实教学、管理队伍。从2018年开始,又实施了22个学校“校校结对”帮扶,先后有200余名白玉县中小学教师赴武侯培训、研修,开展师资交流互动850余次;全县教师本科率、专科率以及中考升学率分别提升11、24、32个百分点,助力白玉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高分通过省级、国家级验收。坚持师带徒、强学科、抓培训、抓巡诊“四管齐下”,培养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药剂等科室骨干累计126人次;帮助组建ICU、输血科、血液诊断室等科室6个;先后开展中医艾灸、新生儿足跟血检测等新业务30余项,累计选派2700余人次干部人才到武侯区参加能力提升培训和顶岗锻炼,全面夯实白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

    全域结对汇聚帮扶合力

      “感谢政府和爱心企业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我一定好好珍惜学习时光、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的关爱!”受资助学生嘎玛绒布说。2021年9月16日,在助学捐赠活动现场,四川海迪亚科技有限公司、白玉县教育和体育局、白玉县红十字会联合签署了定向捐赠协议书,成立5万元定向助学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到10000元的标准,定向资助3名成绩优异、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至此,武侯区已累计实施助学资金76万元。
      2021年10月15日,在白玉县绒盖乡便民服务中心,武侯区浆洗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姜建波一行就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与绒盖乡干部展开交流座谈,同时代表浆洗街街道与绒盖乡签订了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协议,并向绒盖乡捐赠了15万元帮扶资金。在随后的法律宣讲会上,浆洗街街道办综合办副主任赵江东围绕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问题,与绒盖乡干部分享了工作体会和思路建议。
      从2015年开始,武侯区坚持“受扶地所需、帮扶地所能”的原则,在全省率先组织实施基层党组织跨区域结对共建,形成31个区级部门、11个街道、10所学校、7家医疗卫生机构、10家企业,共计164对帮扶对子,结对方深入白玉开展帮扶活动380余场次,吸引统筹社会力量帮扶物资共计3900余万元;开展电商知识、摩托车维修、中餐等技能培训460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60人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未来,豪情阔步行。武侯—白玉跨越千里的援助,穿越时光的友谊,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