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新空间 走活立体全面开放这盘棋



  • 本报制图/侯小科

        

    四川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习近平

      5月10日,全国首列采用进境“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新模式的中老班列顺利抵达成都国际铁路港,并同步完成所有清关手续。在这种新模式下,国际班列办理通关手续时间从过去的1至2天缩减到3至5小时。
      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换来的是四川与全球更紧密的拥抱。5年来,这种拥抱的姿势,在四川一系列改革开放重大事件中频频闪现:
      近一年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双国际枢纽机场”共同托举起四川畅通全球的空中廊道。
      两年前,川渝启动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一个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巴蜀底蕴的内陆开放示范窗口雏形初现;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宜宾综合保税区、泸州综合保税区相继通过验收,更多高能级的对外开放平台在四川“开花结果”。
      3年前,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蓉举办,2019“一带一路”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2019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等成果丰硕,四川与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全面深入……
      风驰电掣的国际班列,是四川改革开放的一面镜子:5年来,四川对内深化改革,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制度型开放转变,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对外扩大开放,强力推动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碧红

    塑格局
    四川在对接国家战略中,在新﹃坐标﹄的指引下,不断拓展新空间
    四川的开放之路 在对接国家战略中拓展新空间

      4607亿元、5948亿元、6766亿元、8082亿元、9514亿元——过去5年间,四川货物进出口总额“跑”出加速度,每年站上一个新千亿级台阶。
      579家、607家、676家、842家、882家——过去5年间,四川新设外资市场主体数量实现“四连跳”,其中377家世界500强企业把落户四川作为共同的选择。两条数据线,勾勒出四川改革开放五年“成长轮廓”,呈现出发展态势:发展更快、能级更大。
      四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和先行省份之一,在新一轮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四川面临更大的机遇:
      从世界开放格局看,当前正呈现“全球从西向东、全国从东向西”的态势,我国正加速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四川潜力巨大。从我国开放阶段看,中国“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角色互促共进,四川依托内需促开放的优势明显。
      从全球产业分工看,更加趋向“区域化、近岸化、本土化、短链化”,四川有条件在新一轮产业布局重塑中抢位卡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作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5年间,四川在对接国家战略中,在新“坐标”的指引下,不断拓展新空间:向南,坚持作为对接新兴大市场的主攻方向,发挥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抢占南亚、东南亚市场先机。向东,坚持作为对接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支点,深化川渝合作,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向西和向北,加快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深度拓展合作成果。
      “先进生产力在哪里、市场空间在哪里,四川开放就往哪里去。”5年间,四川通过东联西延、南北突进,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把立体全面开放这盘棋走活。

    强支撑
    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一个个交通重大项目拼出四川开放大动脉的千年巨变
    四川的开放之路 在打破根本制约中释放新动力

      正式开工!
      2020年12月,成达万高铁开工动员大会在四川、重庆两地同时举行。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还在酝酿之初就备受关注,它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破解“蜀道难”的又一重要举措。
      成都向东50公里,神鸟振翅欲飞。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这个拥有行业等级最高机场跑道的国际航空枢纽,搭建起四川与世界交往的空中廊道。重根本、重基础是四川开放发展的关键之举,必须从根上抓起、从基础做起。
      填补高铁的短板,锻造国际航空的长板,提升公路等级,畅通水运通道——让往来更方便,让物流更通畅。5年来,四川奋战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奋力补齐四川与国内、国际往来的交通短板。
      ——高铁进出川大通道建设换挡提速。新开工高铁里程占当前全省高铁营业里程80%以上,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
      ——空中走廊加速畅联世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成都成为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31条、开通第五航权货运航线,基本形成衔接欧美、东亚及南亚的航空货运网。——国际班列枢纽地位渐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沿江“三大班列”实现战略衔接,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累计超9000列,连接境外69个站点、境内25个城市,开行数量、运行频次、辐射范围、运行时效均居全国前列。
      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一个个交通重大项目犹如一块块拼图,拼出了四川开放大动脉的千年巨变,拼出了中国交通“第四极”的位势。

    筑能级
    四川扭住制度型开放这个根本抓手,一手抓增量,一手抓提质,实现盆地变高地
    四川的开放之路 在改革创新中探索新路子

      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又一次迎来“首创”。今年3月23日,该区试水中老铁路“一单制”+全程保险模式,在保障国际班列货物运输时效的同时,实现了货物运输全程任何一个节点出现的问题企业都可获得相应理赔。
      这样的“又一次”创新,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早已成为常态。就在8天后,四川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5周年。现场,四川自贸办相关负责人用一串串数据来勾勒这样的常态:
      5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对标对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大胆探索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推广的最近4批104项试点经验中四川贡献12项,推动国家层面278项和我省5批81项改革经验复制推广。
      如果说自贸试验区是观察四川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那么这样的“窗口”还有很多——
      面对平台建设不足,国际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数量较少、能级较低的问题,5年间四川扭住制度型开放这个根本抓手,实现“两手抓”:一手抓增量,先后建成国家开放口岸和临时开放口岸4个,新获批设立综合保税区5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2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4个,数量跃居西部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手抓提质,成功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为国家级经开区,推动中法、中德等国别园区特色发展,高水平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和协同改革先行区。
      盆地变高地,开放的四川活力满满:货物进出口4年跨过5个千亿级台阶;外贸依存度由12.4%上升到17.7%;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中西部第一、全国前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连续多年位列西部第一,外贸、外资、外经量质齐升。
      开放的四川,能级越来越强,舞台越闯越广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