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平原进入插秧季

    为何这里敢立下亩产超780公斤目标?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小满将至,江河渐满。这几天,成都平原的稻田已蓄满水,迎来又一个插秧季。
      5月17日,成都市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小麦刚刚收割结束,伴着轰隆隆的机鸣声,一辆辆插秧机载着秧苗驶入田中,车轮碾过,嫩绿色的秧苗稳稳地挺立田中,队形整齐。
      “今年这里要力争亩产达到780公斤以上。”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副教授陈勇说。
      目前,四川水稻亩均产量为520多公斤,但在这个现代农业园区,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却要打造100余亩超高产水稻,他们的底气何来?
      陈勇介绍,底气首先来自今年使用的水稻品种“川康优2115”。该品种是由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突破性水稻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省肥、节药等特点。去年该品种就在该园区种植了66亩,经过高效栽培示范,最高亩产达780公斤。
      “良种和良法配套。”陈勇解释,另一方面还有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撑。
      在农业技术方面,从育秧、插秧到后期水肥管理,农业专家建立了一套高产高效节能减排综合技术,“今年将在这里进行示范应用。”
      “育秧技术是我们的‘法宝’。”陈勇特别介绍,从2017年开始,团队就开始研发“齐苗壮根育秧技术”,解决传统育秧过程中出苗率和存活率不高的问题。2021年该技术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进行大范围推广。
      “种子出芽需要黑暗的环境和较高的温度。”陈勇说,这项技术下,周围温度保持在28℃—32℃。经过黑暗环境的“暗化”,这些种子3天左右就能破土发芽,出苗率可提高10%。
      秧苗长得壮、出苗整齐,可以大幅提高栽插质量。
      “这个技术彻底解决了育秧插秧难点。”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科长徐文忠说,过去在育秧环节容易出现青枯、立枯病,秧苗大面积死亡等现象,且秧苗长得参差不齐,需要手工插秧。现在这种技术,秧苗成活率非常高,有利于机械操作,提高了育秧效率。
      秧苗栽插阶段也有讲究。“你看,现在田里每窝秧苗间的距离更宽了。”陈勇指着稻田说,这是用的“减穴稳苗”技术。
      传统插秧技术下,秧苗间穴距是14—15厘米,现在的栽插穴距扩大到18—22厘米。一亩田的总窝数减少了,但每窝的苗数增加到4株苗,保证每亩田栽插的秧苗总量不减少。这样不会漏栽,后期不用人工补秧,而且增加了通风透光性,提高了后期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陈勇说,在水肥管理阶段,他们还将适当减少前期用肥量,在水稻拔节期利用无人机增施专用水稻穗肥,“这样穗子会更长。”陈勇说,通过测算,生产每100公斤的稻谷可减少氮肥10%。
      “9月底水稻就将收获,今年我们将申请超级稻品种的测产验收,要把突破性水稻品种的高产潜力发挥出来。”陈勇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