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要闻
-
·文旅融合
疫情发生两年后,润兆渔业不仅扭亏为盈,还实现逆势上扬——
全球每 10 克鱼子酱就有 1 克产自这里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价格高昂的鱼子酱,被誉为餐桌上的“黑色黄金”,深受欧洲消费者喜爱。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是鱼子酱最大产地,其中,全球10%的鱼子酱由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生产。
作为省内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商,润兆渔业的八成鱼子酱,出口至欧美20个国家和地区,产能世界第三、中国第二。
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也曾面临生产停摆、出口受阻甚至亏损危机。幸运的是,两年后,润兆渔业不仅扭亏为盈,还实现逆势上扬,占据全球鱼子酱10%的市场份额。
危机之下,如何绝境逆袭?
十年磨一剑,为了生产顶级产品
从成都出发驱车2个多小时,记者来到雅安市天全县二郎山脚下,161口流水鱼池逐一排开。这里是润兆渔业的天全养殖基地,高山引流的冰雪融水成为养殖鲟鱼的关键因子。
“鲟鱼是冷水鱼,对水质水温要求高,需常年稳定在12—23摄氏度。一旦温度过高,鱼就会死亡。”润兆渔业董事长李军说,天全有很好的冷水资源。为生产出优质鱼子酱,他们采用流水生态养殖,模拟出野生鲟鱼生长环境。
鱼子酱是鲟鱼的鱼卵制品,早期的鱼子酱主要取自里海附近捕捞的野生鲟鱼,但由于过度捕捞,20世纪后期,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全面禁止野生鲟鱼制品的国际贸易,这为人工养殖鲟鱼带来机会。
从大连水产学院(现大连海洋大学)毕业的李军抓住这个机遇,从2002年起养殖鲟鱼。但鲟鱼养殖门槛高,他不断在试错中摸索。第一年进口一批西伯利亚鲟鱼鱼苗,放入基地6个小时,1万尾鱼苗全部死掉,亏损上万元。李军说,鱼苗对新环境极为敏感,一旦水质水温变化,就会出现应激反应。此后多年,公司和科研单位合作,了解鲟鱼的生理特性,最终开发出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还选育出本土品种,打破了种苗的外购依赖。
最难熬的是漫长的投入期。鱼池内,成群的鱼苗摆动着尾巴在水中畅游,但这些鱼苗要长成可取卵的鲟鱼,至少要等7年以上。“要养殖7—15年,才能取卵做鱼子酱。”李军说,成熟期的鲟鱼长达2米,体重200多公斤。取卵前,每年仅饲料成本就达数千万元。
依靠卖鱼苗和商品鱼,润兆渔业艰难度过初创期。直到2012年,才开始加工第一罐鱼子酱。
顶级的欧洲鱼子酱每克卖到上百元,公司少有人吃过,更不懂加工制作。2013年,李军专门从伊朗请来一名70多岁的鱼子酱师傅。但第一年老师傅不愿外传手艺,直到第二年才肯带徒弟。
操作台前,几名学徒看得目瞪口呆。为保证鱼子酱味道鲜美,15分钟内要手工完成17道工序:杀鱼、剖腹、取卵……拌盐、装罐,其间的盐分浓度、搅拌的力度和时间都极为讲究,一丝一毫的差异,都会影响鱼卵的弹性和口感。
经过几年的工艺打磨和品质管理,公司的产品终于通过国内外的各项认证和许可,拿到进入欧美市场的入场券。
三顾茅庐,撬开欧洲市场大门
不过,要让国外市场认可润兆渔业出产的鱼子酱并不容易。李军说:“一方面,消费者对鱼子酱有很强的产地认同。另一方面,早期欧美市场对中国食品安全抱有成见。”
2014年开始,李军变身推销员,每年去欧洲三四次,每次要跑半个月。“有一次,10多天时间我们开车1万多公里,见了20多名客户。”李军介绍,但绝大多数都未谈成,“欧洲人很谨慎,一般要观察3—5年,才愿意合作。”
“要有三顾茅庐的勇气,直到对方不再好意思拒绝。”这是公司海外销售部经理魏超然总结的经验。一次,他在波士顿的一场展会上结识了1名重要客户。2017年到2019年,魏超然每年都会带着样品去拜访3次。尽管刚开始吃了闭门羹,但最后这名客户还主动帮他介绍了欧洲和亚太客户。
“关键要靠品质取胜。”李军说,现在中国出产的鱼子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欧美很多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都用上了中国出产的鱼子酱。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鲟鱼子酱出口量达139.8吨。如今,中国已成为鱼子酱最大生产国,占全球60%以上市场。
鱼子酱是生鲜食品,靠冷链运输,出货后,要确保4天内送到海外客户手中。但疫情期间冷链物流是高危领域,受到严格管控,很多航空公司暂停生鲜货运。为应对困难,李军逐一给航空公司打电话,终于对接上国航、汉莎等航空公司愿意发货。更幸运的是,去年10月,四川有关部门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积极对接川航,为公司开通国际货运绿色通道。
2021年下半年,随着国外消费市场回暖,公司订单逐步攀升。“现在国外鱼子酱产能也受到很大影响,这为我们创造了机会。”李军说,更重要的是,公司也在不断根据客户意见提升产品质量,靠着此前积累的口碑,争取到一批新客户。
“过去我们大半年都在国外跑业务,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厂。”魏超然说,公司的销售团队现在都要进工厂,及时跟车间反馈客户需求,把生产过程通过照片和视频发给客户。
虽然已3年没出国,但公司订单量不降反增。去年,公司鱼子酱生产和销售量达40吨,销量和盈利均比疫情前增长六成以上。
【对话】
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
记者:作为一家出口导向型企业,能在疫情之下逆势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李军:面对因疫情出口航线减少、货运成本上升等困难,我们就想办法开辟更多渠道。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强练内功,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和客户有效沟通,让他们愿意去期待和消费我们的产品。
记者:你认为养鱼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吗?
李军:是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公司位于彭州的养殖基地受灾严重,80%的鱼苗死亡。那时我们就开始布局规划,做风险预案。如今,已在不同地区建成11个养殖基地。把鸡蛋放在11个篮子里,才不会影响我们的经营根基。我喜欢把困难想得比较多,所以疫情后倒没觉得困难有多大。我跟员工讲:“只要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就不用怕。我们的鱼在、技术在,且我们在不断提升,只要坚持下来,就赢了。”
记者: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何考虑?李军:疫情期间,公司在国内的鱼子酱销量成倍增长。随着鱼子酱文化的推广,未来三五年,中国市场将不断扩大。我们将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成为优质食品供应商,让鱼子酱从奢侈高端走向轻奢大众,从西餐走向中餐。
同时,我们将抓住两端,一端是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研发,另一端是市场推广和拓展,完善从鱼苗、幼苗、成鱼到鱼子酱的全产业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