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作者——

    传统习俗教育是为了在全球化时代认识自己的独特性

  •     

      《传统习俗、仪式与现代德育》的亮点是把研究的目光从作为精英文化的文本典籍,转向了作为民间文化的日常行为,关注社会日常生活中运行的德育。书中关于“传统习俗、仪式”“现代德育”等关键词的内涵阐释,既奠定了该项研究开展的基石,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价值所在。近日记者对话其作者郑富兴,更进一步了解这项社科成果的意义。
      记者:什么是传统习俗、仪式?
      郑富兴:《传统习俗、仪式与现代德育》对习俗的定义为:习俗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的人们相沿积久成习的、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对仪式的定义是:一种表达某一特定意义的结构化和程式化的行为。“传统习俗”与“传统仪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因为传统习俗作为社会风俗习惯大都是通过仪式行为和仪式过程表现出来,必然包含仪式因素。
      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就是文化特质。传统习俗、仪式是这一文化特质的内容。生活在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我标签,这是自我认同。传统习俗、仪式往往是这一自我认同的根源之一。
      传统习俗、仪式成为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重要途径。
      记者:传统习俗、仪式与现代德育有什么关联?
      郑富兴:古代德育大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参与、观察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生产习俗等习俗、仪式时,践行并习得所在社群的行为模式与规范,以及了解人生和生活的意义、责任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比如参加子女为老人办的丧葬仪式时,吸收到这些仪式表达的是对父母的感恩和孝心,参与仪式的过程就是接受孝道教育的过程。传统习俗、仪式是一种“习惯培养”的重要德育模式,称之为“习俗型德育”。这一德育类型在现代社会里仍然存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记者:将传统习俗、仪式融于现代德育教育,价值何在?
      郑富兴:传统习俗、仪式对于现代人的生活的本真意义在于丰富自己,在现代化、全球化时代获得一种反思与认识自己独特性的视角,能够自主规划、过上自己内心赞同的生活。基于此,传统习俗、仪式的现代德育价值,在于通过传统习俗、仪式帮助社会民众反思自己当下的、所谓现代的日常生活,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连续中获得新的领悟,汲取再造重生与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强调传统习俗、仪式的教育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一种自我的再生创造,为了更好地生活与为了更好的人生。
      (本版稿件均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媛莉撰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