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忆
灯光
-
□唐雪元
前不久,我回到久别的老家,在翻找物什时突然看见我的煤油灯还孤零零地放在旧衣柜里,睹物良久,思绪万千,如烟的往事涌上心头,不由得泪水潸然……
在我们负笈求学的年月,在农村地区的老家,物质条件非常有限,每天傍晚都会停电。那时,我和哥哥成天就在想要找一个办法,解决晚上看书的问题。冥思苦想之余,最终还是大我4岁的哥哥有办法,他居然用一个空墨水瓶做成了一个煤油灯!他找来用完了的牙膏皮,剪开卷成一个小筒,找一根棉灯芯穿上。把铁丝烧红,在墨水瓶盖中间钻一个小洞,刚好把有灯芯的小管子穿过去,拧紧瓶盖,灯就做好了,但没有煤油也点不亮。
为了挣钱,我跟在哥哥屁股后面拎铁桶一周,硬是靠抓黄鳝、泥鳅卖,挣来了些煤油。灯和煤油都有了,哥俩心中无比雀跃。
一到晚上,我们哥俩在左厢房把白天准备好的一块木墩,用报纸包好放在桌上,点上煤油灯放在上面,就这样看起书来,不知不觉就到半夜。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三国演义》中那诸多经典语句。那时一边看书,一边在笔记本上抄录励志名言。借来的一本本精彩绝伦的童话,妙趣横生的故事书,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小说,就这样一本本地看完了。
煤油灯下,我和哥哥认真读书,思想偶尔也会为想象中的大都市和大海“开小差”:夕阳下的大海翻腾着金色的波浪,城市里火树银花不夜天,慢慢地,这一切变得清晰起来,化成木墩上豆大的火苗,噗噗地燃烧着。书看累了,眼倦了,我就微微仰着头看院子外面那棵长得很高大的酸枣树,看它顶部的枝叶在微风中摇头晃脑,继而听到枝上的鸟儿“啾”的一声飞走。这时,我总会小声地说:“哥,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飞出这里吧?然后就到了大城市,坐轿车住高楼?”哥听后,就会很宠溺地拍一下我的脑袋,用一种很柔和很温暖的语气说:“你总不想一辈子就窝在这里吧?要想坐轿车住高楼,那我们就要加油!对哒,灯不咋亮了,你赶紧正儿八经加点油……”
灯火微弱,光照飘逸,自强却不灭。在漫长的黑夜里,它点燃和激发了农家男孩的梦想与希望。让我们哥俩明白,别人的繁花似锦如梦一般缥缈,只有自己的提升,才是你要等的一朵花开。
风浪卷过千帆,唯我初心不忘。犹记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再加上生活清苦,有人要去县城赶集经常要走夜路。我和哥读书晚,经常能听见远行的人为了在黑夜中给自个儿壮胆,走路的时候鞋底蹭得地面沙沙作响,这沙沙声由远及近,感叹一声“这哒屋里的人还没困(睡)嘞”,然后又伴着沙沙声渐行渐远。
夜的涟漪消失了,只有一扇橘黄色的窗安静亮着。
一次经历让我难忘。一个寒冬腊月的午夜,我们小屋的窗户被人敲响了。
“师傅,能借个火吗?恰(吃)根烟。我们,我们是到渌口赶场的人嘞!”
“冒(没)问题,这盒火柴送给你们哒!”
“劳欢哒!(感谢!)”“冒嘞,不客气。”“这哒屋里的两个崽伢读书真用功啊!今后说不定,会有大出息嘞!”
……流年如歌,往事如昨。在那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追梦道路上,这盏读书灯始终指引着我们哥俩前行,后来我们相继跳出了“农门”,走进了城市。
城市的霓虹灯,容易迷人眼。儿时的读书灯,照亮我心田。如今,我已离家26年了,每次回家,总要爬上山,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脊,看掩映在沟沟壑壑里的村落,寻找儿时那盏久违的读书灯,心中总是不由吟诵起“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的走心诗句。脑海中也总是自然地浮起遐想:灯下,一二学子撸起袖子奋笔疾书,不经意间,又是个通宵达旦。顿时,便觉这山有了灵韵之气,也便有了诗与远方。
沧海桑田,世上华灯万盏,我却独爱这盏读书灯,它的光亮将永远照在我心灵深处,萦绕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