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成都
研发10余年,突破一种产品
这家企业有2000多人专攻研发,创新药项目有300多个
-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都基地生产车间。肠外营养多室袋。扫一扫,听“链主”企业讲述发展故事。
5月9日,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都基地里,总经理刘文军透露,新建的创新制剂大楼已完工,即将投产。“投入超过15亿元,新增8条生产线,全部用于生产新的剂型。”
近年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崛起,作为生物医药的前沿领域,创新药成为成都建圈强链重点聚焦的产业之一。科伦药业就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链主”之一。
在医药行业深耕多年,这家“链主”企业如何看待创新药产业?又如何看待建圈强链?记者走进企业,寻找答案。
□青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文雯 文/图
坚持创新突破,发展创新药产业
“啪——”领着记者参观生产线时,科伦药业多室袋车间技术主任朱仲强高高举起一袋装满液体的输液袋,然后一下摔在地上。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输液袋,从左到右被划分为3个腔室,分别装有3种不同药物。这一摔,产品完好无损,3个腔室的液体没有一点外泄,也没有混合。但当记者拿在手里自下而上轻轻一卷,3个腔室的液体又很快混在一起。
这款看似平平无奇的输液袋叫“肠外营养多室袋”,是科伦的王牌产品之一。“病人自身肠道无法正常工作时,需要通过输液供给营养。使用前,不同的药品分装在不同腔室,确保品质稳定,使用时再进行混合。”朱仲强解释。
“对很多危重病人来说,这是救命的东西。”刘文军告诉记者,2008年立项前,这种产品只能靠进口,病人一天用一袋,一天至少要花1200多元。
材料、设备、工艺、人才……面临各种“卡脖子”问题,团队日复一日做实验、找材料、请教专家,终于在2019年实现自主量产。产品价格很快下降到300元一袋,2021年又下降到80元一袋。
用十余年之功突破一种产品,在刘文军看来,这是医药产业的常态。“科伦从十多年前开始,走到今天也才有了一点基础。”目前,企业已有2000多人专攻研发,创新药的项目有300多个。
“这10年,创新药产业的变化太大了,是从量到质的飞跃。”刘文军告诉记者,以前国内药企大量申报产品,但基本都是仿制药,很少有真正的创新。现在创新药越来越多。“做创新药投入大、时间长、风险高,需要强大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力。”
企业如此,产业发展也是如此。目前成都创新药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全国创新药竞争很激烈,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刘文军认为,成都要发展创新药产业,不仅仅需要做大规模,更关键的是要坚持创新突破,专注前沿。
打破地域限制,在更广范围“圈”起更多要素
“最近我们有一款治疗肿瘤的靶向药获得临床批件,已经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刘文军介绍,以前企业药品的临床研究往往需要到外地完成,最近几年,很多项目在成都就能落地。
这也是成都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成都明确,要加快构建涵盖基础研究、药物设计、临床前开发、临床试验等全链条创新平台,赋能圈链发展。
不久前,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联合精准医学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科技服务和投资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蓉揭牌,预计未来3—5年将带动精准医学产业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
除了聚集,也要共享。目前,科伦正朝着医药外包的方向发力。“我们有帮别人研发和生产的能力,已经开始承接委托研发和委托生产的业务。”
医药外包主要指制药企业将新药发现及临床前研究、临床阶段新药开发和已上市药物的商业化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专业化外包。这些专业服务的提供者在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往往有着深厚的积累,可显著提高药品研发效率。
目前,成都正着力打造医药外包服务基地。除了科伦,成都海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药临床前药效评价基地即将竣工,投用后有望每年帮助1000个创新药做药效评价;查士利华、药明生物等一系列医药外包头部企业也纷纷落地。
面向未来,刘文军建议成都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把能整合的整合起来、能引进的引进来;另一方面,也把目光放远,把能拿出的拿出去。“就创新药而言,建圈强链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问题,更应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用好各类资源。”
营商环境也是重点。在一些沿海省市,对创新药有几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支持,“建议成都的政策配套也尽快跟上。”刘文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