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要闻
闯进“红海”拼杀10年
这家企业为何能独树一帜
-
【记者调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彧希
5月9日,成都华地力普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焊花飞溅。工人们正在焊接加工的,是一个长10米、宽2.5米、高2.8米的蓝色“铁屋子”,它的学名叫橇装天然气回收工艺装置。
前一天,一队来自重庆的客商来到这个车间,现场参观后当即决定签订5套该设备的订单。但华地力普董事长杨渠忠却犹豫了:“订单已经极度饱和,不能再接了。”
“我们的技术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到了行业第一。”话不算多的杨渠忠并不善于营销推广,但最近这半年多,找上门来的订单却越来越多。
从闯入油气田设备制造行业这片“红海”,到如今在放喷气回收橇细分领域独树一帜,这条路,华地力普走了10年。
2018年,被杨渠忠看作企业命运的关键转折点。
要么突破常规,要么回家洗洗睡
2012年,在油气田设备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杨渠忠,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华地力普公司。此时的油气田设备制造业,已是一片高度饱和的“红海”。
“这是一个‘内卷’得非常厉害的行业。”杨渠忠说,业内的中小制造企业,大多围绕“三桶油”抢订单。大的设计院出方案、画图纸,由于技术、工艺趋同,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唯一的杀手锏只剩下“杀价”。
卷入“内卷”的华地力普,刚开始那几年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看似每天车间里都忙忙碌碌、一片红火,其实根本赚不了钱。”杨渠忠说,公司的年产值在2015年达到1500万元的最高峰,此后不升反降。而更多类似的中小企业,则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要么突破常规,要么回家洗洗睡。”2018年,创业团队达成共识:要做人无我有的设备,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然而,要找到这样一个突破口谈何容易。彼时,正值我国大力推进页岩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而一些技术瓶颈尚待突破。能否先人一步填补空白?这让杨渠忠和他的创业团队看到了方向。“开采页岩气、致密气,都是在岩石缝里‘找气’,首先要通过压裂技术把岩石压出一条缝来。”杨渠忠说,透过这条缝,大量的天然气挟裹着水分、泥沙喷涌而出,这就是放喷气的过程。
以前,放空的天然气基本上是直接烧掉,在井口形成一把巨大的“火炬”,浪费大、不安全。
“放喷阶段工况极其复杂,油气水砂四相流动,夹带的砂带有极大的破坏性,并且压力、流量参数极不稳定,变化无常。”杨渠忠说,如果采用常规工艺设计制造防喷气回收橇,一次性投资高、运行成本高、安装时间长,很多设计制造厂商都不愿意啃这块“硬骨头”。
面对瓶颈,有人看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华地力普却看到了机会。
两项核心技术,触碰行业“天花板”
突破性的产品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拥有装备设计核心团队的华地力普,啃起这块“硬骨头”。
杨渠忠说,公司财务报表上的那些数字他不一定清楚,但车间里、“铁屋子”上的每一个部件、每一颗螺丝,他一定搞得清清楚楚。
一年时间不算长,但对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来说,已跑出“加速度”。2019年,华地力普研发的“橇”投入市场。
橇装设备,是个专有名词,指将一组设备固定在底盘上,可以移动使用,类似于“搭积木”。而华地力普就将日处理量50万标方的井口天然气的回收及净化浓缩在了一个“橇”内。
这一个“橇”,简单来说,就是将井口大量被放空、浪费的天然气进行回收净化。突破常规,表现为两项核心技术:高压分离技术和超音速脱水脱烃技术。
“常规的分离压力都在10兆帕以内,我们采用的是25兆帕的高压分离,这有利于把设备做得很小,但对设计和制造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杨渠忠说,他们甚至一度把压力做到35兆帕,触到了压力容器行业的“天花板”。
“超音速脱水脱烃技术,就是让天然气在容器管内跑出‘音速’,迅速脱去杂质。”在车间里,杨渠忠指着“橇”内一根圆圆胖胖的黄色管子介绍,在超音速管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方面,华地力普在国内走到了前列。
跟车间里的蓝色“铁屋子”一模一样的“橇”,已经应用在了绵阳市三台县永新镇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秋林220-8-H1致密气井上。
过去一口致密气井完钻、测试产量后,建井站正式投产,约需 3—6个月。而用上“铁屋子”的这口气井,只用11天,就从产能变为实实在在的产量。
不仅如此,“铁屋子”在提高天然气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可减少碳排放、降低环保风险。按一口井试油阶段放喷气100万立方米计算,可增加100万立方米产量,并节省标煤1300吨。
【对话】
机会是靠自己去发现的
记者:拼杀“红海”,您认为华地力普能闯出一条路的关键是什么?
杨渠忠:我们始终坚信,机会永远是有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冒险。因为没有先例,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就会面临失败的风险,但我们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当然,你必须要有这个实力,不仅是经济实力,还要有过硬的技术实力。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始终把精力百分百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我们允许无限次的失败,在研发这个“橇”的过程中,我们失败了7次,失败一次的成本在50万元左右,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不算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关在家里做研究,比如我们的超音速管,一定要在车间里把它做出来,你才能得到大量实际的数据,这太重要了。
记者:您对市场前景的判断是什么?杨渠忠:至少在今后5年,这个细分市场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目前川渝地区已有7套橇装天然气回收工艺装置在运行。据估算,如果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气井都采用这一装置,至少需要30台;加上中石化在川渝地区的气井,设备数量还要翻一番。按一套装置售价300万元计算,公司在川渝地区的市场将达近2亿元。
我坚信,好的技术是一定有市场的。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去我们在陕西的项目点考察时,根本没给我们打招呼。考察完后,觉得我们的设备行,就拉了一台回来做实验。加上后来两口井的应用,都经历了最寒冷的冬季的考验,“橇”的性能和安全性获得认可。
我们的研发从没停止,今后肯定会有新的设备研制出来。我觉得,机会是靠自己去发现的,制造业企业需要到现场去,去了解业主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