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体制改革“小岗村试验”在这栋楼里进入 2.0 版


  • 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创新大厦。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枫 摄


        

      车水马龙的成都北二环,26层高的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创新大厦,已在此矗立了8年。诞生于此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让这里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小岗村”。“先确权、后转化”的事前产权激励经验,在全国推广。
      2022年1月12日,楼里多了一块新牌子——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这是继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之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四川方案”的第三步。
      还是从这栋楼出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正朝着2.0版本迈进。
    这里是改革的起点
    破解了“不愿转”难题,又向“不敢转”开刀
      创新大厦的会议室墙上,挂着两份装帧精美的文件:一个是《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简称“西南交大九条”),一个是全国首份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书。
      “这是改革的起点。”成都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凯宁说。
      2016年1月,西南交大九条出台,开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校级改革试验。明确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上,变“纯国有”为“国家和教授混合所有”;顺序上,变“先分粮再分地”为“先分地再分粮”。
      在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看来,科技成果转化存在3道关隘:“先转化、后奖励”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导致科研人员“不愿转”;担心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各级管理干部“不敢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低导致“没有成熟成果可转”。
      这份文件破解了“不愿转”的难题,极大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
      这一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的典型经验迅速引起全国关注。改革试点经验入选全国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并在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广。仅四川省内,45家试点单位就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700余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100亿元。
      但是,“不敢转”的问题仍存在。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职务科技成果目前仍属登记在册的国有资产。“束之高阁”则无人担责,转移转化则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压线。
      新的改革已经开始。推动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要探索的内容之一。
      目前,省科技厅正在支持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成果转化后形成的产权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消除转化过程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目前,四川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已初步形成试点经验,其他试点单位已印发试点办法,正深入开展试点。
    建中试研发平台
    承担将科技界“小岗村”变为“华西村”的重任
      走出创新大厦13楼电梯间,就能看到“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的牌子。自挂牌之日起,这个平台就被业内认为是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四川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试,是指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这一环节能将技术成熟度3—5级的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技术成熟度7级以上的产业技术成果。
      康凯宁认为,要突破科技成果转化难第三关——“没有成熟成果可转”,一方面有赖于科研评价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中试把实验室的“青果子”催熟。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大投入、长周期,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应运而生。
      创新大厦11楼,实验室内火花四溅,团队成员李文涛正在切割铁路轨道高精度智能非接触检测系统的零件。
      在铁轨上架上“小车”,推着走过一段,光学传感器就能获取道岔及钢轨的表面磨耗和几何尺寸,并实时输出结果,实现工务检修的精细化、数字化和轨道化。这是李文涛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课题,但是中试阶段的研究与做科研大不相同。“在实验室,我们只需考虑0至1的创新,把技术做出来;现在,要更多考虑如何适应不同工况,还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有时一块玻璃都要考虑不同的选材。”
      “这个平台不是西南交大一家的平台,而是全省高校院所的中试研发平台,还要吸引全国高校院所的成果和人才来四川落户。”王顺洪强调。
      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介绍,平台有三大定位:创新成果培育孵化重要基地、产业技术研发转化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示范样板,“要为培育我省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供有力支撑。”换言之,平台承担了将科技界“小岗村”变为“华西村”的重任。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40余个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项目投来“简历”。待政府支持的中试研发资金到位后,平台将开启“先中试、后孵化”的征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