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瞪羚企业做对了什么?
-
(上接01版)一笔30万元的小订单,让他们坚持了下来。“他们是国内一家知名电瓶车企业电池组的供应商,正在拓展锂电池采购渠道,想试一试我们的电池。”王渊宏喜欢用“否极泰来”形容那段时光。这笔订单后,公司又连续拿到5笔类似订单,虽然都是尝试性下单,但他心里清楚,尝试过后如果没问题,他们都将成为今后的长线客户。毕竟自己的产品和东部地区成熟公司比,有成本优势——售价便宜5%到10%。
公司口碑在客户中迅速传开。2019年至2021年,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3.8%、54.2%、216.4%;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377.7%和233.2%。王渊宏认为,坚持在小型动力系统这个细分领域精心耕耘,是公司能跨过“死亡谷”的最重要选择。目前,公司在四川省小型动力系统18650和21700小圆柱锂离子电池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今年,我们的销售目标是突破5亿元。”
企业护城河要宽要深
必须“死磕”技术硬功夫
王渊宏的办公桌是一张茶桌。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泡上几泡“功夫茶”。他说,做锂电池跟泡茶有几分相似,做,很简单;但要做好,就需要下功夫。“技术就是一个科技企业的护城河,宽度与深度决定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死磕’技术硬功夫。”
在朗星达装配车间里,多条全自动化机器流水线不停运转。每一颗电池都需要经过配料、涂布、分切、制片、电芯烘烤、注液等20余道工序。“配料、涂布、注液三道工序尤为重要。”公司技术部经理胡应有介绍,配料过程需把原材料精准混合;涂布对材料的厚度、密度要求非常高;注液最后的封盖是关键,没有封好的漏液电池将直接报废。
车间里,这三道工序的制作过程都用隐私玻璃遮了起来,这是公司保密技术。锂电池的生产过程有一个特点——低回收率。一颗成本8元的电池,如果出现问题报废,回收回来的原料就只值0.5元。“根本报废不起。”此前,公司将电池从18650型号向21700型号升级时,就因电池大小变化导致原来的封盖方案不能使用。仅这一项技术的突破,就让42人的技术创新团队耗时3个月。目前,公司的成品率达9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整体售后率在百万分之一左右,远低于行业水平。
5年的专注,让公司完成了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高倍率、高安全性、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项目。该项目让小型动力系统锂离子动力电池降低内阻22.86%,放电倍率提升60%,循环次数从800次提高到2000次。
对话
四川有做锂电池的好土壤
记者:从面临倒闭到成为瞪羚企业,你认为你们做对了哪些事?
王渊宏:首先是坚持技术创新,公司近3年的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5%以上,申请国家专利60余项,授权54件,承担四川省、自贡市重大科技研发项目8项。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当初那些尝试性小订单客户,不会回来找我们的。
另一个是坚持在“小众”细分市场耕耘。锂动力电池最大的市场肯定是在汽车上,但这上面巨头众多,我们拿什么跟他们拼?有机构测算,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吃完。我们就聚焦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把它做好做精,就能存活得很好。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王渊宏:我们下一步的重点是3350mAh电池研发。现在市面上的小型动力系统,2500mAh电池规格是主流。而3350mAh电池能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这将让我们有机会去争取更高端的市场。
四川有做锂电池的好土壤,宁德时代这些巨头都选择在这里落地,是有原因的。作为招引企业,我们感受到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下一步,我们将深耕四川,辐射西部,争取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到全国行业顶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