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要闻
-
·体彩开奖
五年治蜀兴川新成就,看看这份成绩单
-
(上接01版)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基本实现“县县通5G”。
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消费迅速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等持续活跃,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格局加快形成。201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2021年达24133.2亿元,2017年至2021年年均增长9.2%,增速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
全域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增至6个,德阳、绵阳、南充、宜宾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国际班列4358列,成都中欧班列连接境外城市达68个。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9513.6亿元,创历史新高,从2016年居全国第12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年均增长23.9%,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
看改革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达1021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012亿元,占GDP比重达7.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突出。去杠杆方面,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1%,比2016年下降3.3个百分点;去库存方面,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13.7天,比2016年减少0.3天;降成本方面,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3%,比2016年提高2.7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2.1元,比2016年下降2元。
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千亿元,总量居中西部第1位、全国第7位,投入强度达2.17%,比2016年提高0.45个百分点。2021年专利授权14.7万件,是2016年的2.4倍。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达10210家。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芯屏存端软智网”全产业链发展,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012亿元,占GDP比重达7.5%。
三新经济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15.8%,比2016年提高3.4个百分点。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手表、光伏电池等部分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2021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比重达18.8%,比2016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市场活力加快释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771.6万户。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年均增长6.9%。
看协同发展
全省经济总量千亿元以上市州增至16个,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均超过2000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成渝中线高铁等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遂潼等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加快建设,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为 6.5%和30.8%。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都“极核”作用明显,2021年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37%;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2.5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6.4%,对全省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五区”发展活力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成效明显,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川南经济区加快一体化发展,经济增速居五区首位;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势头良好;攀西经济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市州经济追赶发展。全省经济总量千亿元以上市州个数从2016年的12个增至2021年的16个,其中绵阳、宜宾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均超过2000亿元,2021年经济总量合计占全省的比重为34.8%。
强县强区培育成效显著。西昌市和简阳市跻身全国百强县,10个区入围全国百强区。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达125个,比2016年增加18个,其中超1000亿元的县(市、区)达11个,而2016年仅3个。
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8%,比2016年提高7.8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缩小为6.9个百分点。
看社会民生
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586.2万人,在校学生1627.1万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末,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省内异地就医结算覆盖所有县(市、区)。2021年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586.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178.5万人,均是2016年的1.5倍。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持续扩大,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目标,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各级各类学校2.4万所,在校生由2016年的1531.1万人增至2021年的1627.1万人。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2021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0249个,比2016年增加733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6.1万张,是2016年的1.3倍;卫生技术人员67.4万人,是2016年的1.4倍。
看绿色发展
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达8947.0万千瓦,规上企业水力发电量3531.4亿千瓦时,规上企业天然气产量达522.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一
加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2021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5个,面积8.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5%。森林覆盖率达40.2%,比2016年提高3.3个百分点。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9.5%,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1%,土壤质量保持稳定。
双碳工作稳步推进。清洁能源优势明显,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建成发电,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达8947.0万千瓦,规上企业水力发电量3531.4亿千瓦时,规上企业天然气产量达522.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一。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稳定提升,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9.5%,比重比全国高20个百分点以上,稳居全国前列。全省单位GDP能耗、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均保持下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