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祈:最先把五四运动消息传回川


  • 王光祈。 (资料图片)

      王光祈(右5)与李大钊(右3)、瞿秋白(右2)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一周年时与部分北京会员合影。(资料图片)

        

    开栏语
      时光不老,青春正好。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翻开史册,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壮美篇章。
      为推动广大团员青年学习了解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从百年青年运动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共青团四川省委和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推出“建团100年·青春闪耀时”系列报道,介绍多位共青团历史上和四川有关的代表人物及新时代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等。
      本期,我们走近最先把北京五四运动消息传回四川的爱国青年——王光祈。
      100多年前,有这样一位四川青年——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音乐家和音乐史学家;他最先把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回四川,对四川的五四运动作出了极大贡献。
      他,就是王光祈。
    □周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用笔端
    促使“五四”烈火在川燃烧

      王光祈,字润玙,笔名若愚,1892年出生,四川温江人。他出生时,家境衰落,依靠孀母帮人缝补浆洗和叔伯们的不时接济,勉强度日。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时,王光祈加入了罢课和游行的行列。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来,他激动地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916年,王光祈应《四川群报》主笔李劼人之约,兼任该报驻京记者,每天向成都寄剪报、发新闻,介绍北京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积极从事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斗争。后来《四川群报》被封,他又担任《川报》驻京记者。1919年春,北京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广大爱国青年密切注视着“巴黎和会”动向。王光祈不断将北京的消息发回成都,并撰写了大量文章,分析国际形势,抨击中国政局,文笔犀利,为四川投进了一线光明。1919年5月4日,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王光祈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游行,当天就将游行情况用专电发回成都。他向《川报》提供了大量报道,促使“五四”烈火在四川熊熊燃烧。

    以社团
    在思想界、文化界掀起波澜

      五四运动后,全国出现了许多革命社团,王光祈和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是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学会编辑出版的《少年中国》与《少年世界》,在当时思想界、文化界具有相当影响。
      1918年,王光祈初步提出了建立“少年中国学会”的设想,并草拟了规约大纲数十条。1918年6月30日,在北京岳云别墅,“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会召开。列名发起者为陈淯、张尚龄、曾琦、李大钊、周太玄、雷宝菁、王光祈等7人。会议推举王光祈为筹备处主任兼会计,周太玄为文牍,李大钊为临时编译部主任,委托王光祈起草学会规约,与李大钊商榷一切。
      1919年1月7日,“少年中国学会”举行成立大会。王光祈被推为执行部主任,主持学会工作。这个学会存在了6年多时间,先后加入学会的有120余人。毛泽东、赵世炎、恽代英、张闻天等人都是经由王光祈介绍加入该会的早期会员。

    用音乐
    唤起民众,实现“少年中国”之理想

      王光祈自幼崇尚儒家学说,喜欢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传统的礼乐观在他思想上扎根较深。他认为立国的根本在于“中华民族之民族性”,而礼乐又与中华民族之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认为要改造中国,复兴中华,必须从精神文明着手,即“必先行改造人心”。而改造人心,就必须从恢复礼乐开始。
      王光祈怀着炽烈的热情提出,“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正是如此,他才“慨然有志于中国音乐之业”,从事音乐学的研究,从其爱国心出发,通过音乐,唤起民众,以期实现“少年中国”之理想。
      他在国内发表出版了《德国人之音乐生活》通讯十篇、《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等12篇与音乐相关的著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