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有2458项创新成果,节创经济效益144亿元——

    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有多牛?


  • 武斌在勘查现场。 受访者供图

    周剑团队正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李群湛(左二)率团队在工作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维 摄

    张静(中)与病人交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聃 摄

        

    我们的新时代 中国梦·劳动美
    □雷怡安 周洁 谢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楠 李寰
      他们当中,有人是仰望天空的无人机,有人是城市地下空的探秘者;有人希望通突破国轨道交通更安全,有人希望通过发病患更舒适……他,都自四川省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
      
    深入贯彻国驱动发略,四川省会围绕建一批新工作室、培育一批团队、催生一批新成果、完善一种创新机制、打造一支新型伍、实现一定社”的“六一”工作目,在全省大力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建活这个群体在2021年展了各类创课题项目2659,取得了新成果2458节创经济效益144亿元。
      在“五一”
    国际劳动节者走四川省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了解劳动者的斗故事。

    是城市地下空探秘者
    工作室名片
    四川省地质矿产查开发局物探武斌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
      工作室负责人:武斌
        工作方向:究物探在城市工程方面的利用
      4月24日深夜的成都街
    ,一群人或蹲或站,正在排水管及下穿隧道的空洞做探前的最后准……在黑色天幕的托下,绿马甲看起十分眼。“我的工作相城市地下空打‘CT’。”武斌笑着对记

    城市地下“家底”
      何要这样调查?“城市建设对地下空利用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据《2021中城市地下空间发》最新统计,目前成都地下空间发力位列全第八、西部第一,具有强的开发实力。但开发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摸地下‘家底’。”武斌介
      不
    是高楼还是地的修建,都离不地下空的安全保障。城市物探就是保障地下空安全而开启的一道重要索。“几年前某地生的地面塌陷事故,造成4名路行人坑身亡,就是有重城市物探造成的后果。”到灾害警,武斌语气有些沉重。他告诉记者,如果施工前行了专业物探,深入了解地下地,及采取相措施,就能有效避免灾难发生。
      
    一定要选择深夜作?武斌:“城市物探面动频繁、建筑物密集、地下空间浅层已有部分开发利用等调查因素,物探不能影城市的正常运转。深夜作的干比白天小很多,能更高效、精准地搜集地下据。”因此,工作时间一般晚间11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行。

    助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城市物探工作,不仅仅将城市地下视为生的灾害总结可能生的灾害及时预警。同城市地能、地下水等源有效利用提供保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描绘蓝图。”武斌
      今年6月1日,四川首部地下空
    管理地方法《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例》正式施行。该条例要求,要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据支撑,推地下空安全、有序、协调开发
      
    于法的正式施行,武斌十分期待。“究地下源,在城市里打洞、坑,不但城市路面有大破坏,后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行修这种做法已不适合城市的展。所以未利用‘黑科技’无经济、高效、保的探搜集地下信息,是城市物探目所在。”
      翻看武斌的工作
    记录,他们对城市地下的探究未停止脚步。“成都市地下空洞探”“崇州市地下管线清淤、修”“地19号线双流机场与双流站空洞(疏松体)检测”……目工期,短四五月,长则以年算。
      
    然常年奔波、深夜工作比辛苦,但未影武斌物探事热爱

    是逐梦长空的无人机
    工作室名片
    (成都)产业研究院周剑劳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
      工作室负责人:周
       
    工作方向:5G网联无人机技
      “河南米河乡亲们,中空中基站抵达你镇上空……”2021年7月20日河南州突特大暴雨,米河受灾最重的地方之一,通信中“孤”。灾情生后,一架搭空中基站的无人机从贵州安行距离超1200公里,跨4省,到米河上空地恢通信。架无人机的员们,就自中(成都)产业研究院周剑劳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

    新突破通信瓶颈
      工作室新性地提出“利用5G移通信网络代替无人机商自建私有通信控制路”,解传统无人机行和控制距离有限的瓶颈。同了高清数传输处理速率慢、带宽窄、不能实时难题
      作
    工作室的负责人,周者介绍说:“着无人机产业的蓬勃展,其全球市去几年大幅增景包含急救援、城市安防、交通物流、林植保、巡察测绘等。然而,除了娱乐航拍外,其他用目前并没有得到大模推广,其中一主要瓶颈就是通信件受限制。”
      
    此,中(成都)产业研究院在2018年建了国内5G网联无人机团队对该领展探索与实践并牵头进行了无人机低空网络与通信准的制定,研发推出了中移凌云无人机管控服平台和全球首款5G网联无人机机通信端,打造了自主可控的“云、、端、用”体系。工作室成立以,已荣获国际级奖项4级奖项5,省部级奖项9
      “
    简单说,我致力于无人机得更高、更、更精准,同动飞行算法控制无人机,无需人员实时控制,以放人力、减负提效的作用。”周剑说

    为应急救援“好手”
      2019年,四川长宁6.0地震现场通信保障;2020年,山特大洪涝灾害灾情勘察;2021年,河南州特大暴雨灾害通信保障和受灾群救援……周绍说,近年,工作室的5G网联无人机技,已在急救援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工作室
    开发的技术还应用于巡察测绘等多个场景。2022年4月24日,周和同事在成都的中移凌云无人机管控服平台指厅内,“行”着200多公里外宜宾屏的森林防监测。5G网联无人机每架每天可以完成40多平方公里的巡,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40倍左右,可以高效完成河道巡山巡、森林防火、人工林等多
      不
    在山野外,城市中同也可以用5G网联无人机行巡察。周表示,“我西西咸新探索了城市格化立体消防救援体系。按照消防无人机5至8分达现场的技城市空间划为网格化域,在其中部署消防无人机。火情,离起火点最近的消防无人机。”

    是我“同相供开创
    工作室名片
    西南交通大李群湛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
      工作室负责人:李群湛
        工作方向:电气路同相供
      在搭乘列车时过这样体验吗:原本高速行的列每隔一段时间,速度就降下缓缓一段域,是因正在通不同相别电压的接触网程叫分相”。列车过分相”期,失去引力和制力,依靠惯性滑行,不仅导致列速度下降,存在安全患,容易造成停事故。
      如何
    断电运行,在提升线运输能力的同,消除行安全患?我国电气路同相供术创始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李群湛带领团队率先提供了一套解方案。

    开辟同相供术领
      近日,到西南交通大李群湛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看到4列方方正正的“大子”正测试。“是我工作室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新一代引供的核心装置——同相供电装置。同相供在列中最大程度取消分相,消除无电区保,安全可靠。”作工作室领衔人,李群湛自豪地
      1988年,李群湛在
    总结第一代传统牵引供的基上,提出了“同相供初步方案,开辟出同相供电这域的究道路。
      此后,李群湛
    带领团队陆续研发出世界首同相供分段保护与状态测控等关键术并成功用,完善了同相供论与术体系,建了第二代道交通引供
      2017年,在
    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合式同相供电装置”得到了以中科院院士程为组长格”价:“系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世界空白,国际领先水平。”

    展机遇走在世界前列
      “完成第一代技向第二代技术转型,只是第一步。”李群湛和团队到,成果落地实现重要。工作室在西南交通大率先行了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点改革,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新型企,完成科技成果化11
      工作室
    产业团队总工程师吴波介,目前套技术体系已用在京、大西高、瓦日重载铁路、州市域路、成昆路、广州地18号线等多工程,有效少了供故障,在AT供方式下可小故障范75%以上,提升了运输效率,节约行成本,累计创经济效益10亿元。
      然而,李群湛
    团队并足于目前的研发成果。“合城市道交通的展,我正在推第三代新型供电与车车辆落地和第四代智能供电与动驾驶术研发,力争让‘中国创造’一直走在域最前。”

    她们病房里的明家
    工作室名片
    四川省人民张静劳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
      工作室负责人:张静
      
    工作方向:攻关临医疗护实践中的难题
      在四川省人民院病房里,有这样一群士:她们在工作之余,做究、搞发明,先后成功申请国用新型利156利6获创新成果10余,成果化40余,被大家称为“病房里的明家”。“南丁格尔”成“迪生”,怎样惊艳?4月21日,者走四川省人民张静劳模和工匠人才新工作室,感受患者带来的便利。

    关临医疗护实践难题
      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是四川省团队负责人命名的医学护理工作室,有成12人,平均年不到40。工作室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工作方,着力解决护理相术发瓶颈,重点攻关临医疗护实践中出的棘手难题,同注重实战经验与成果的同步化。
      “我
    明主要涉及管道、注射器、排便装置等九大系列。”工作室负责人、四川省人民院外科总护长张静绍说,病房里易常用的器具,如大小便理用具、胃管、空,甚至是床被套等都被改良
      
    者在工作室看到,其中一款改良后的胃管增了鼻部防扯脱固定,不易滑。胃管入胃的一端,比传统胃管多了五六小孔,使引流更充分。同时还增加了一,能和空“无缝对接”,降低了被染的几率。管道上印有刻度,入胃短一目了然。“比起传统胃管,这种新型胃管,患者更舒适一些,士注注水也更方便。”张静绍说,目前款胃管已上市,在部分院投用。

    一切了更好地服病患
      张静说:“不是胃管,工作室里所有‘明’都是在实际操作中改良生的,其目的都是减轻患者痛苦,更好地患者服。”
      
    后,张静又展示了一项关于病床的明。“有的患者住院后,因为种种原因,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只能在床上。传统病床在病人大小便后理起。我们发明的新型病床,可以患者通过简单控操作,自动开关便器,完成冲洗、烘干等生的理,助患者实现翻身。不仅减轻士的工作量,还让患者感到舒适便利。”张静说这种新型病床不适用于院,也适用于家庭及各类养老机。“目前,这个专利已经进化,入了设计和生产阶段。希望能更多患者去福音。”
      
    于未张静有着明确的规划她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造和人才培,把新工作室下沉到基层医院,力争带动全川乃至全理同仁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