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产权领域两项国家级试点 四川成效几何?



  •     

      连续两年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中获得“优秀”;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128万余件;获第22届中国专利奖24项,数量质量再创新高……4月26日,记者从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获悉,我省围绕加快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强化高质量创造、全链条保护、精准化监管、人性化服务,积极推动知识产权领域两项国家级试点,全省知识产权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保护能力明显提高、转化效益明显提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护权益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显成效
      “此前,公司遭遇专利侵权纠纷,通过行政调解,一个月就解决了问题,也让我们坚定了依靠知识产权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日前,四川铭力通风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还申请了新型实用和外观设计专利,用核心技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去年,四川某建设工程公司、自贡某金属制造公司未经许可,擅自制造销售铭力公司拥有的专利产品。铭力公司就专利侵权纠纷向自贡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提出行政裁决处理请求,经过多轮反复沟通,最终达成调解,行政调解协议得到了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确认。这也是我省首例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
      专利权受到侵犯以后,一般有三种救济途径:自行协商解决、向人民法院起诉以及请求管理专利的行政部门进行调解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式,不但保护了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也能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探索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避免了因行政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时,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只能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尴尬,既能节约司法资源,增强行政调解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又能有效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充分体现行政保护的高效和便捷。
      去年,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第二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工作试点,省知识产权局及时出台实施方案,确定12个试点市,梯次推进试点建设,同时,与省高级人民法院等部门积极沟通达成共识,协同快速开展试点建设工作。通过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细化程序规定、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举措,使得行政裁决能力大幅度提升。
      泸州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借助技术优势,在我省率先尝试聘请技术调查官参与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快速准确查明案件技术事实、高效解决纠纷有了专业支撑;德阳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全程网办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机制,一般案件的办结时间压缩至原来的1/5。
      统计显示,2021年,全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量3963件,同比增长8%;参与办案技术调查官85人次,办理案件25件;实施裁前告知3件,开展裁后行政指导50余次;9件案件实现了“不见面”办理,67%的案件办结时限不到1个月,53%的案件用时不到10天,其中最短的一个用时仅3天;川渝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项行动中办理专利案件66件。

    强监管
    构建“前端预警、中端分级、后端联惩”模式
      2021年,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加大对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的整治力度,对6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进行行政约谈,采取内外联动处置措施,在品牌代理机构推荐、行业评优评先、相关部门专项资金申报、承担技术转化运用等方面予以取消或限制。两家“黑代理”因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被查处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的名单公示,1家代理机构因严重违法行为被吊销专利代理机构执业许可证。
      这是“前端预警、中端分级、后端联惩”信用监管“四川模式”的成效。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为全国首批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四川以此为契机,优化知识产权信用监管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和联合协同惩戒机制,强化智慧赋能,精准分类分级监管,形成“制度(机制)设计、平台打造、信息完善、惩戒全面”的工作思路,推动实行精准监管“成体系”、创新平台“优效能”、信息归集“强规范”、联合惩戒“出实效”的工作模式。
      “前端预警”,就是强化案件线索摸排工作。我省创新开展“商标异常申请注册行为监测”,探索破解商标注册申请恶意抢注行为案件线索不易发现的难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加工算法,从商标资源囤积,侵害在先权利,抢占公共资源,商标交易转让,已生效的行政决定、裁定及其相关司法判决等几个维度来筛查疑似非正常商标申请行为。2021年首次监测,已筛查出52条监测信息,涉及45个申请人、2736件商标线索,目前已将线索交给8个市(州)调查处理。
      “中端分级”是制定《四川省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信息共享使用目录(2021试行版)》和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相关文件,通过已建设的平台(系统)将涉及知识产权的企业和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企业自动分为A、B、C、D四级,用于内部分类监管;自动生成基础、业绩、提示、警示四类分类信息,用于常态化推送给省级部门间交换、共享使用。
      “后端联惩”则是将信用等级与“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专项资金申报等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开展通过公示、联合相关部门对失信行为采取惩戒。
      我省还确定在成都等11个市(州)重点推进,细化试点任务。成都通过对主要信用风险点实现精准识别,以双随机监管为切入点,全面推动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