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

    读书日里聊读书

  •     

    □王晓阳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作为一个读者,忍不住又来聊聊读书这个话题。
      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很重要。重要到什么地步?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说:“人不知书,其去禽兽也,仅及半耳。”意思是,人如果不爱读书,不会读书,就没有知识,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就离禽兽不远。
      读书可以提高修养。中国有句古话叫“知书达礼”,意思是,通过读书,懂礼貌,有教养,会处事。修养要在读书过程中慢慢涵养,俄国哲学家、作家赫尔岑说:“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随地吐痰、办事不排队、过街闯红灯?还有人说话粗鲁、满嘴脏话。就是因为他们不读书、或读书很少,他们不知道这些言行是不对的、不好的、不雅的、有害的。一句话,这种人没有修养。
      读书是一种享受。人是地球上最爱追求享受也最会享受的动物,有的享受美食,有的享受旅行,有的享受运动,有的享受钱财,有的享受权力。这些享受虽然也有快乐,但是,它们有的要有比较高的条件,有的很短暂,有的伴随着副作用。吃多了肥胖,运动多了身体受损,权力是把双刃剑。而读书是一种最方便、成本最低、时间最长的享受,买一本书花不了多少钱,随时随地可以读,可以读一辈子。
      最关键的是,读书是一种思维的乐趣、精神的享受,你可以在书中神游八方,思接千里,与古今大师对话,这种享受是任何物质上的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怎么读书?第一,要折节读书,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过去不读书,现在开始立志读书。“折节读书”出自《后汉书·段颎传》,段颎少年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斗鸡走马,到处晃荡。有一天,不知是哪个高人指点,他突然开窍了,痛改过去的坏习惯,刻苦读书,学到不少真本事。后来他戍边西北,征战十余年,成为东汉名将。
      第二,要养成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就像饭后漱口、睡前刷牙一样,不需提醒,不需强制,一切自然而然,成为肌肉记忆、行动记忆。读书成为习惯的标志就是手不释卷,要经常把书摸到,而不是经常把麻将、扑克牌摸到,也不是把手机摸到,“手不释机”。
      许多人不读书的最大理由是“忙”,没有时间。时间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只是有的人没有把时间留给读书而已。古人说读书在“三上”,就是利用枕上、马上和厕上的时间来读书。而有些人却把时间用到酒桌上、牌桌上、娱乐上去了。如果真想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专门的时间坐在书房、书店、教室、图书馆才可以读书,在汽车、火车、飞机上,甚至在各种排队、等待办事、等待开会、等待吃饭的间歇中都可以读书。
      第三,读书要“破”。唐代诗人杜甫有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破”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磨破”,就是反复重读经典,把书读破读烂。孔子晚年读《周易》,“韦编三绝”,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二是“识破”,就是通过反复重读理解书中所讲的道理,也就是学懂弄通。按杜甫的意思,如果书读到这种地步,再落实到笔下,写诗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如有神助。
      第四,读书要记。一是作标记。作了标记,第二次读的时候,这些内容就会首先映入你的眼帘,进入你的大脑,成为你熟悉并记住的内容。二是作批注。就是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体会,或由此引发联想,或提出质疑。三是作笔记。就是把重要的、你喜欢的内容抄写下来。同时,记下你的心得,与其他书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对照。
      第五,读行合一。古人有一个词叫“壮游天下”。壮游,从形式上就是要走得远,走得久,走得辛苦,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从内容上就是要有独特的收获、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成果,就是广览名山大川,广交天下朋友,最后还要创作出有特色的成果。就像司马迁壮游后有《史记》,杜甫壮游后有无数经典名诗,徐霞客壮游后有《徐霞客游记》。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除了读万卷书、成为著名学者外,还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他边走边记,最后写出了著名的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壮游的前提必须先要读很多书,壮游的结果最好是写很多书。如果一个人去风景区主要为了发朋友圈,一坐下来就打麻将、扑克,这种情况,虽然脚走了,但脑袋和心灵没有怎么走。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