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天府周末·西岭雪
-
·美文共赏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读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至上》
-
□徐可
赵韦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至上》(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让人激情澎湃、热泪盈眶的深情之作,是一部壮丽的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也是一幅英雄的中国航天人群像,更是一曲激昂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赞歌。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具有催人泪下的感人力量。
《国家至上》真实记录了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研制、试验、生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艰辛历程,集中反映了中国航天人和军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记述航天历史与弘扬航天精神,是《国家至上》的两大主线。
写历史,寓宏阔于细微处,是《国家至上》在叙事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该书以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为核心,通过众多科研人员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个中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组建、发展、壮大的过程。以杨南生、邢球痕、阮崇智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航天工作者,为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发展,离开繁华的大城市,在中国大江南北频繁搬迁,寄身于荒僻之处。他们从北京郊区秘密迁往西安郊外,又从西安郊外搬到长江之畔的泸州山区,再从温暖湿润的川南盆地转赴寒冷干燥的呼和浩特,又从塞北高原搬进了蓝田县的秦岭山沟。他们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驻扎地专挑远离城市人烟稀少的荒僻之地。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草席搭起的食堂中,啃着结着冰碴的窝窝头;在牛都不愿进去的黑乎乎的土坯房办公室里设计画图;用石碾推磨碾压推进剂原料,以简陋的设备制造发动机和推进剂,在山沟里靠肩扛手抬转运产品,靠“土地庙”试车台对发动机进行试验。从技术简陋的火箭弹开始研制,一点一滴地探索、积累、提升技术,经历的艰难与危险难以计数。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第一代复合固体推进剂、第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就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来的。
作者怀着极为谨慎与认真的态度,用了5年多时间进行采访与写作,采访了几十位当事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三易其稿才写出这部题材厚重的作品。作者十分注重人物故事的生动描写,避免资料堆砌式的枯燥叙述。所以,《国家至上》史料丰富扎实,而细节真实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写人物,寓伟大于平凡中。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人的奉献与创造。《国家至上》在书写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史中,始终围绕人的活动、人的故事来写,从众多人物的日常故事中,表现出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中国军工科技人员,为了国家的强大、国防事业的进步,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书中的每个人都有感人至深的独特经历和故事,他们是英雄,也是凡人,作者写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也不回避他们作为凡人的苦辣酸甜。“大国工匠”徐立平和他父母、弟兄,一家两代人为航天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即便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也没有犹豫和退缩;陈立学、陈红斌父女二人先后担任逃逸系统发动机总设计师,这样的“航二代”令人敬重;戴学华在爆炸事故中不幸牺牲,她的女儿张艳在很长时间内对妈妈采取“拒绝”与“遗忘”的态度;姜国良忙于单位搬迁,导致第一个孩子出生不到40天就不幸夭折……
《国家至上》中英雄叙事的平民视角,与作者的出身与经历有关。赵韦从小在航天六院长大,他与作品中的人物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生活经历。这些常人眼里的英雄,航天界赫赫有名的专家,就是他家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的伯父伯母、叔叔阿姨,在生活中他们就是普通人,也有各自的烦恼,但是他们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们是隐姓埋名的英雄。在写人记事中,作家满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和航天人深厚的感情,并将这种感情,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表达了出来。作者寓深情于平淡之中,在表达感情的度上拿捏得当。那种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却已深深触动了读者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