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生百谷
-
春争日,夏争时。连日来,眉山市各区县的水稻田里,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插秧。翁光建 摄(视觉四川)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罗井村田园春色(无人机照片)。 黄正华 摄(视觉四川)
□李建中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六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4月19日——21日,今年在4月20日。谷雨,是雨润百谷、雨生百谷的意思。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阐释的:“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明代王象晋在其农学著作《群芳谱》中说:“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民谚云:“清明要明,谷雨要淋。”谷雨时节,土里的作物新种,田中的秧苗初插,正需要雨水的滋润;而从东南海洋上吹来的风,一路携带着地表蒸发的水汽,在与空中的冷空气相遇后,演化为一场场的雨水,正好令各类作物茁壮成长。所以古话儿说:“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
雨落谷生农人忙
每个节气,都有其标志性的天气特征,谷雨节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升温和多雨。此时,整个南方和华北地区南部的气温升得都较快,不少地方会出现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降雨方面,南方多数地区明显增多,许多地方会迎来一年中的第一场大雨,部分地区还会形成连续的降雨天气。而在秦岭以北及黄、淮流域,降雨明显减少,恰如民谚所说的“春雨贵如油”。在东北、内蒙古及新疆地区则降雨更少,谷雨节气的到来主要意味着这些地方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此后通常不会再出现霜雪了。
关于谷雨物候,古人是这样归纳的:“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萍始生”,是说谷雨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喜欢温暖、潮湿环境的浮萍开始在水面上生长了。“鸣鸠拂其羽”,鸣鸠即斑鸠,民间有“斑鸠唤雨布谷催耕”的说法,谷雨时节斑鸠常在田间一边用嘴梳理羽毛一边鸣叫,被视为下雨的前兆。“戴胜降于桑”,说的是此时戴胜鸟常会降落到桑树上歇息,这意味着桑树正长叶、小蚕将出生了。
“风有信,花不误。”古人将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的二十四候,分别配上一种应时的花卉,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三候对应的花分别是:一候牡丹,二候酴醾,三候楝花。牡丹是中国的国花,有着悠久的人工栽培历史,谷雨节气正是其盛开之时。酴醾又叫荼蘼,被称为春季最后开的花,宋代王淇有“开到荼蘼花事了”的诗句,它的开放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楝花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花,花期处于春去夏来之时,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最后一花。清代徐庭翼《楝花》诗曰:“终于楝子始于梅,花圃应羞与并栽。”
“谷雨”两个字,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这一节令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雨生百谷”,既反映了这一时节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谷雨节气的农业意义。“谷雨前后一场雨,胜过秀才中了举。”有了雨,水田才能插秧;有了雨,百谷才能成长。谷雨既是水稻、玉米、高粱等大春作物栽插、育苗的好时机,也是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抽穗、结籽的关键期。“清明下种,谷雨下秧”“谷雨下秧,大致无妨”“苞米下种谷雨天”“谷雨不雨,麦苗不起”“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等一系列农谚,对此做了很好的总结。
谷雨还是棉花的幼苗期、红薯的栽培期,以及大豆、花生、芝麻、南瓜、烟叶等农作物播种和栽苗的关键时期。“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过了谷雨种花生”“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谷雨天,忙种烟”……各地世代相传的农谚,将谷雨时节诸般农事活动的经验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谷雨时节不但要做好大春作物的播种栽插,把凡能利用的土地都种上庄稼,还要做好已栽种作物的“补窝”工作。
饮茶赏花祭仓颉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谷雨民俗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总体来说,无不与这一时节当地的气候物候、生产生活及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饮谷雨茶 谷雨茶,首先指的是在谷雨这天采摘新鲜茶叶制成的茶。在南方产茶地区,多有喝谷雨茶的民俗。在湖南安化,谷雨这天不管什么天气,人们一大早就要上山采茶,中午之前拿回家加工,傍晚之前完成制作,当地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谷雨茶。此外,谷雨茶也指谷雨时节采制的茶。许多人推崇明前茶(清明前采摘制作的茶),看重的是它的早、新、嫩、少。但不少老茶客更推崇谷雨茶,相比明前茶,谷雨茶更耐泡,滋味也更浓郁饱满。
喝栽秧酒 谷雨前后正是南方许多地区抢插秧苗的农忙时节,川渝地区有彼此换工、集中人力一家家插秧、主人家以丰盛酒菜相待的民俗,叫“喝栽秧酒”。在重庆万州等地,栽秧前夜,大家就要到秧母田中扯好秧苗。半夜时,主人家要请吃酒菜,叫“消夜”。第二天一大早开始插秧,主人家煮好醪糟汤圆送到田间,叫“过早”。如果栽插秧苗的速度快、质量高,就说明大家对主人的招待感到满意。
赏牡丹花 牡丹素有“天姿国色”之称,以其花繁、娇艳、富贵而成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民谚说:“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谷雨前后正是牡丹盛开之时,因而自古就有谷雨赏牡丹的民俗,牡丹花也因此被称为“谷雨花”。在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等地,每逢谷雨时节都要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彭州古称天彭,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是中国牡丹的主要原产地之一,每年谷雨前后春暖花开之时,前往彭州丹景山观赏牡丹花的人络绎不绝。
祭仓颉 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这是自古就有的民间传统。仓颉是传说中文字的创造者,被人们奉为文祖。据说仓颉造字成功后,玉帝奖给了他一个金人。仓颉不要金人,他对玉帝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于是,满天落下了五谷。黄帝知道后,便发布诏令,把下谷子雨这一天叫作“谷雨节”,让天下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感谢上天、感谢仓颉。后来,各地便形成了谷雨祭仓颉的民俗。
祭海神 谷雨祭海祈福,是沿海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沿海渔民流传着这样的渔谚:“过了谷雨,百鱼近岸”“骑着谷雨上网场”。谷雨时节,海水回暖,大海中的许多鱼类纷纷游到浅海地带,正是下海捕鱼的好时候。出海之前,先在谷雨这天祭祀海神,祈祷海神保佑大家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或海边摆供祭祀,场面十分隆重。如今,谷雨祭海的民俗在山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
贴谷雨贴 谷雨时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发期。过去,不少地方有在谷雨时张贴“谷雨贴”驱虫的民俗。谷雨贴是一种年画,上面通常刻绘“天师除五毒”“神鸡捉蝎子”的图像或符箓,有的还附有“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之类的文字。旧时,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十分流行张贴谷雨贴的民俗。贴谷雨贴,寄托的是人们驱除害虫、盼望丰收、渴求平安的心理。
祛湿静心防春愁
二十四节气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直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谷雨时节,我们的衣食起居应怎样做到与自然节律相协调从而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呢?
祛湿 传统医学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气候称为“六邪”。谷雨时节,因为降雨多,空气中的湿气明显增大,所以须重视起居环境和身体的祛湿工作,以防“湿邪”伤身。虽然此时气温总体逐渐升高,但也有反复,不少地方昼夜温差大,所以早晚最好加件衣服。如果被湿气和还未完全退走的寒气侵入体内,除会导致感冒外,还会造成关节和脾胃方面的疾病,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困倦、消化不良、手足冰凉等现象。多开窗通风、多晒太阳、防寒保暖,是祛除湿气的便捷手段。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多吃一些薏米、红豆、山药、海带、竹笋、鲫鱼等食物,能起到祛湿热、健脾胃的作用,为安然入夏打好基础。
静心 中医将肝脏与春季相对应,认为春季阳气升发,肝火会比较旺盛,至谷雨时节达到最旺,若控制不好易上火发怒。我们都知道“怒则伤肝”,所以要注意柔肝疏肝、静心止怒。一方面可通过多吃菠菜、银耳等柔肝养肝的食材来调理肝气,另一方面可通过运动来达到强身健体和疏肝静心的目的。运动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散步、慢跑、体操、太极、踏青等,总体以“舒缓”为宜,不要太用力,做到不急不滞。这样的舒缓运动,能适当增加出汗量,扩大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肝、肺的功能,防止肝火亢动,使身体与外界达到平衡。与此同时,放下一些欲望和杂念,做一些如听音乐、钓鱼之类的活动,可保持恬静的心态,起到畅达心胸、静心养性的作用。
防春愁 谷雨时节的精神调养,重点是防范春愁。春愁是一部分人在暮春时节容易出现的一种伤感情绪,特别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天即将结束时,有的人会生出大好春光被虚度了的情绪,这成为引发春愁的一个原因。引发春愁更普遍的原因,则是暮春谷雨时节柳絮随风飞舞、落花逐水漂流的自然景象。此时林木间、小径上、溪流中,到处是落花,容易让人生出“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慨,从而引发愁绪。面对此情此景,南朝梁元帝写下了“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的诗句;杜甫则发出了“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感慨。而在陆游看来,这样的愁绪不但让人伤感,还只能独自品尝和承受,是不便与人诉说的:“骑马悠然欲断魂,春愁满眼与谁论?”
其实,百花凋谢是每年都有的自然规律。时光荏苒,节气循环,春去春会再来,花谢花会再开!我们在与自然节气的迎来送往之间,一方面当珍惜百花盛开的绚丽春天,另一方面更应以开放的胸怀迎接万物繁茂的灿烂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