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求高、收入低、传承难——

    全省文物修复师不足两百人

  •     

      □丁朋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能够亲手触摸文物,似乎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但文博热的背后,是全省甚至全国文物保护及修复人才的严重缺乏。韦荃是四川博物院院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文保专家。据他介绍,四川现有文物保护及修复技术人员不足两百人,与四川文物大省身份很不匹配。然而,该行业因为全国范围内存在的收入低现状,导致人才仍在不断流失。
      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当的历史、考古、绘画等知识,以便对文物价值有起码认知,同时还要求具备自然科学和文物保护专业知识。因为文物保护涉及领域广,如文物材质、埋藏和生存环境千差万别,具体到文物保护修复上的病害认知、修复工艺和方法就需要运用不同知识。然而,一位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面,因此现在的文物保护修复提倡多领域、多学科联合攻关。三星堆祭祀区最新出土的文物,就采用了这种汇集全国科研力量集体攻关的模式。
      在四川,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三星堆博物馆等约十家文博机构设立了文物修复部门,各家研究重点方向不同。比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重点方向是出土文物保护与修复,同时兼顾全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四川博物院,在满足最常见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前提下,则重点攻关纸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环境方向。此外,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也是目前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识。当下很多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能够实现恒温恒湿可控,展柜通过恒湿机等处理方式达到小环境可控,最大限度避免文物受到伤害。
      真正到了文物修复环节,韦荃认为一名合格的修复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其次要有足够的专业基础和耐心,修复过程中还要投入感情,修出来的东西才会有神韵,而非一补了之。在他看来,现在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专业,但要能够独当一面,没有5年的基础培训很难实现。即使做上了手,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文物,不允许失败。”
      不过,全省文物修复人才也面临着一个要求高、收入低的尴尬。韦荃介绍,这个行业不缺热爱者,四川博物院招收的文保人才不乏博士,但作为全省龙头大馆,也不免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
      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是珍贵文物延年益寿、起死回生的关键环节之一。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适当提高行业待遇和扩大队伍,应当引起重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