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硅谷


  • 航拍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摄


        

    中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多晶硅生产线“生”在四川
    未来两年国内约一半多晶硅产能也将“长”在四川

      3月31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在眉山天府新区投资建设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总投资预计120亿元。这是迄今该公司投资产能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川企在光伏电池领域持续加码的缩影。
      2021年,全国多晶硅产量约50万吨,占全球产量七成以上;四川多晶硅产量则约占全国产量的13%。预计未来两年,全国多晶硅产能约有一半出自四川。
      中国“绿色硅谷”强势崛起背后,是全球最大硅料生产基地崛起在四川,全球最先进太阳能级晶硅制造核心技术诞生在四川,全球晶硅光伏领域头部企业中有5家落户四川。
      2000年1月9日,由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承担的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我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年产100吨多晶硅工业试验示范线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中国多晶硅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一举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从100吨,到现有产量占全国的13%,再到未来产能约占全国一半。四川,是中国多晶硅的原点,也是未来的制高点。

    A
    优势耀眼
    这里的龙头企业有全球竞争力
      3月30日14时58分,通合新能源(金堂基地)S2车间响起热烈掌声,通合新能源电池项目二期首片太阳能电池片顺利下线。
      此时,200多公里外的乐山市五通桥区新型工业基地内,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高纯晶硅生产线火力全开,四川晶科能源单晶拉棒项目满负荷生产,协鑫10万吨颗粒硅生产基地建设正酣。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在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系列政策推动下,通威、晶科、协鑫、京运通等国内晶硅光伏龙头企业纷纷在川内多个市州布局,组成硅料、多晶硅、电池片等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其中,以我国多晶硅发祥地乐山最为耀眼——
      这里有原料优势,有盐卤矿储量170亿吨,烧碱产能45万吨、三氯氢硅和液氯产能10万吨、工业硅产能30万吨,以及氯气等配套协同,满足晶硅光伏全产业链发展需求。
      这里有成本优势和能源保障,乐山是全省第一批水电消纳示范市,晶硅光伏产业用电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2020年水力发电量266亿千瓦时,甘孜—天府南—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布局乐山,为晶硅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能源保障。
      产业优势耀眼的内核,是这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晶硅光伏龙头企业。素有“化工高尔夫”美誉的永祥新能源,一片草坪将公司隔成两个片区,这边是鸟语花香的办公区,那边是鳞次栉比的生产厂房。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周豪迈地说:“永祥高纯晶硅产能已达18万吨,处于全球龙头地位。”
      跳出乐山看四川。截至2021年,省内已建成和在建高纯晶硅、拉棒切方、电池片等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预计,未来两年,全国多晶硅产能约90万吨,其中乐山43万吨,占全国产能约二分之一;到2023年,全省新增晶硅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到2025年,乐山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今年1—2月,我国光伏产业运行平稳向好,全国多晶硅产量约11万吨,硅片产量约40GW,晶硅电池产量约39.5GW,整体产能在去年高速增长基础上继续增长。同期,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四川晶硅产业利润同比增长5.36倍。

    B
    行业沉浮
    通过技改掌握核心技术
      晶硅光伏产业今天的高光时刻,并不是与生俱来。
      曾经,中国光伏企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2008年至2013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交织下,多晶硅价格从最高每吨350万元一路跌至最低每吨十几万元。由于技术和市场两头都在国外,全国数十家多晶硅企业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被迫停产,退出市场。
      永祥就经历了与行业命运共沉浮的历程。所幸的是,依靠不敢停歇的科技攻关,永祥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
      “20年前,我们从一个生产烧碱和PVC的小化工厂起步,利用循环经济优势,2006年进入多晶硅领域。”罗周感叹,当年国内多家盲目投资晶硅的企业,就吃了缺乏核心技术的亏。“亏损也要坚持,要不断技改。”罗周说,凭借对晶硅光伏产业的执着,永祥组建技术团队持续攻关,最终通过有核心技术的“第四代永祥法”,成功将四氯化硅全部转化为生产原料三氯氢硅,变废为宝提质降耗,实现高纯晶硅“中国智造”,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经过不断技术迭代升级 ,永 祥 将 晶 硅 纯 度 提 升 到99.999999999%,满足电子级多晶硅要求,还将多晶硅单线年产能从最早的800吨升级到现在的5万吨。
      创新是技术型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四川晶硅制造企业深谙其道,为的是积累优势,在行业领跑。
      “两台机器再靠近一点。”近日,通威太阳能眉山基地工程师王秀鹏,指挥工人对一条连续运转了130天的生产线再升级。新技术升级的是电池片反面的镀膜材料,为的是进一步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其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业内“天花板”——24%左右,打破了世界纪录。
      在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的车间,这里灯火通明,大型机器高效运转。通威对生产工艺进行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改进,其智慧物流搬运车每车每次可搬运1200片单晶硅片,比之前人工运输效率提升 141%,不良率降低12.5%,碎片率降低25%。

    C
    绿色变化
    用“清洁能源”制造“清洁能源”
      连日来,行走在省内多家晶硅制造企业,记者的一个明显感受是:厂房布局规范整齐,几乎所有大型设备都在封闭环境中运行,车间看不到跑冒滴漏,厂区闻不到刺鼻的气味。
      “变化来源于能耗结构。”永祥新能源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过去烧锅炉用煤,生产1吨多晶硅要消耗180吨蒸汽;现在用电或天然气,生产1吨多晶硅只需 1至2吨蒸汽,最新技术已实现“零蒸汽单耗”。
      目前,乐山晶硅光伏企业全部使用水电作为能源,形成用“清洁能源”制造“清洁能源”的绿色产业供应链。
      晶硅制造是耗电大户,如何理解其与实现“双碳”目标之间的关系?
      “多晶硅作为光伏发电这一可再生能源领域最核心的原材料,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常务副会长林如海认为,只有在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增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降低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碳基能源比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碳零碳目标。因此,多晶硅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加速器。
      业内测算,从硅矿到光伏发电组件,1GW组件制造过程中总耗电4.2亿度,一年可发电13.65亿度,0.31年即可回收生产所需电能,全生命周期(30年)可发电409亿度。
      按照国家最新能源发展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基于此,业内预计,2022—2025 年,全球年新增装机量将从220GW增加至400GW,同期多晶硅年需求量将从80万吨增加至150万吨左右。
      在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四川晶硅制造企业也清醒地看到自身短板。
      一方面,坩埚、银浆、光伏玻璃等配套产业不完善,本地配套率较低。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统筹晶硅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对晶硅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成眉光伏产业经济走廊”。
      另一方面,晶硅电池生产用高档设备仍需进口,薄膜电池工艺及装备水平明显落后。专家建议,制定四川省晶硅光伏产业专项培育计划,整合省内外晶硅光伏优势科研资源组建四川晶硅光伏产业研究院,创建晶硅光伏产业制造业中心。本版撰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