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思想周刊·天府新论
粮食安全保障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雨
“谁来养活中国?”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谈粮食安全,引起代表委员热议。时代命题反复重申,必须高度警惕。虽然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十八连丰”。但站在新起点上,始终需要怀揣清醒: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端牢饭碗为什么重要?翻开史书,天灾人祸、饥民呼号、饿殍遍野现象不知凡几。直到今天,我们仿佛还能看到闯关东、走西口老人们眼神的无助,听到那声叹息的沉重。饿肚子岁月不能忘,饭碗没食,酿成人间悲剧;饭碗没粮,激发社会动荡。尤其当下,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国际动荡加剧,供应链受冲击,有的国家还把粮食作为施压武器。而我国耕地面积仍处逐年下降趋势,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后环节损耗严重……纵观世界图景,尽显粮食安全保障复杂严峻。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饭碗如何端得牢?关键在“两藏”——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藏粮于地,就是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过去一些干部,或随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挖鱼塘、建养殖场、种花卉果木;或在耕地占补平衡上弄虚作假,搞“狸猫换太子”;或放任乱占耕地建房,“崽卖爷田心不疼”……他们只看眼前而不顾长远,重视利益而忽略代价。如今,亟需扭转观念调整行为,算综合账、算未来账、算民心账,坚决摒弃错误做法,因为发展难以为继、社会承受不起、环境容纳不下。
藏粮于技,就是让科学技术“长”进泥土,靠不断创新的增产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今年,我省将组织开展好农资、农技、农机和助耕帮扶等服务,着力提高稳产增产、绿色高效关键技术的到位率和覆盖率……核心都是为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管好天府粮仓。
饭碗如何端得稳?这还是离不开人,既离不开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懂经营、有技术的“新职业农民”,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厉行节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反对食物浪费。这是基于现实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虽然多年来我们的口腹之欲不断得到满足,却也付出了浪费的代价、透支了环境的未来。就算多年后,科技创新能极大解决粮食问题,但技术不是万能的,难以解决所有问题,人类自身延续,还靠每一个人的努力。
节约不是被动应付和无奈选择,以更宽泛的视角看,社会越是文明进步,人们越是崇尚节约。现代文明,自身就包含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态度。一人浪费一粒米,白种万亩好良田。让我们响应光盘行动,践行反食品浪费法,自己的饭碗每一个人都端稳,才能使现世安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