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力优势如何转化为四川经济优势?

    四问“东数西算”

  •     

      “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对四川意味着什么?
      当然,四川有望获得更多算力资源——成渝是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八个地区之一,规划有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有望挣到更多服务费——随着更多东部算力需求涌入,省内超算中心和数据中心的使用效率会因此提高;也有望挣到更多电费——更多四川清洁能源(如水电)会因此被消纳。
      这些答案都没错,但还不够“解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工程,它的全面启动还会产生哪些经济影响?逐步扩大的算力优势,能否转化为四川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优势?其中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值得关注?川观智库为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和从业者。
    □川观智库首席研究员 熊筱伟

    问题1
    工程投资带来订单,川企能否拿得下?
    目前缺本土领军企业,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补齐产业关键环节

      直接投资,是“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的最直观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人公开表示,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综合公开信息,“东数西算”工程涉及包括土建工程、设备制造、基础软件、绿色能源等诸多环节,该工程在川投资额暂无公开数据。目前四川在建数据中心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秘书长朱小军告诉川观智库,“东数西算”工程的巨量投资将为川企提供巨大商机。
      面对商机,川企能否拿得下?也有专家和机构持谨慎态度。雨前顾问公司在《成都“东数西算”深度研究》中提出,数据中心产业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托管/增值、云服务、应用服务4个环节。而成都在上述环节都缺乏领军企业,“成都企业在数据中心建设及运营方面竞争力均较弱”“本地云服务商数量极少”“现有厂商……主要为交通、医疗等公共类及政务类提供服务,缺乏互联网、金融方向服务商”。
      “目前客观现状就是墙外的花更香。”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本地企业很难在相关业务投标中拿下订单。
      在此情况下,多位受访专家提醒各地不能为抢订单而“开政策倒车”,设置针对外地产品的市场壁垒,为一时之利损害营商环境;建议各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补齐产业关键环节,尤其是鼓励本地企业围绕新型数据中心服务器、软件服务、网络等领域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问题2
    工程带动产业西迁,哪些可由四川承接?
    除数据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可借就近优势吸引部分软件服务行业

      所有受访专家都认同,“东数西算”工程会带动本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从全球经验看,算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根据浪潮信息联合IDC发布的《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计算力指数(用于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计算能力)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
      具体到西部,不少专家提出工程将“带动一大批沿海相关企业将自身产业链环节延伸到西部地区”。但问题是——究竟有哪些环节可能向西部、向四川转移?
      国家部委提供了一种答案。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人公开发言,支持西部算力枢纽围绕数据中心就地发展数据加工、数据清洗、数据内容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这指向西部地区既有的人力成本和资源优势。
      对此多位受访专家提醒,工程推进还将为四川带来就近优势,进而推动部分数据相关服务行业在川落地。
      信息化时代数据靠网络传输,地理位置远近还有意义吗?“当海量数据迁移过来(进行存储和计算)后,一些软件服务就必然会和当地绑定。”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周俊临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当存储发生异常或出现安全事故时,就需要运维人员现场处理;二是当涉及海量数据处理,如企业分析多年历史数据时,目前还就只能在数据存储地附近进行。这给四川招引或培育相关产业提供了特殊优势。

    问题3
    工程推动提质降本,对四川意味着什么?
    新技术应用和落地或因此提速,建议四川做好超前布局

      综合受访专家观点和公开信息,除带动产业转移外,“东数西算”工程对数字经济产业的影响至少还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提质,提高网络传输质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国家枢纽节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数据中心集群间,以及集群和主要城市间的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多位受访专家提到,这意味着不仅要在四川建数据中心,还要铺设更多的运营商网络,进一步提高网速。四川省产业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执行院长沈益民认为,这将为本地发展时延敏感业务(如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降本,降低企业上云用数成本。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东数西算”工程可降低提供算力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降低使用算力企业的上云用数成本。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兵告诉川观智库,得益于更低的土地、人工和电价等,购买四川而非沿海地区数据中心的云服务,相关综合成本可降低20%至30%。
      提质降本相结合,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委会委员赵勇认为将加速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和落地。在此基础上,赵勇建议四川做好超前布局。他特别提到从算力使用角度看,元宇宙会是一个“杀手级应用”。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有相关政策,建议四川尽快开展相应部署。
      从示范带动角度,成都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苗放认为“东数西算”工程将加快本地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化转型。“现在上云用数的更大问题,还不是‘用着贵’,而是‘不想用’。”苗放认为这背后一个很大问题是观念认知滞后,部分川企尚未认识到上云用数的意义。在他看来工程推进会是一个契机,让更多人看到东部企业在上云用数方面的成效,进而加快自身转型。

    问题4
    工程使东西部算力趋于均衡,未来数字经济竞争靠什么?
    数据治理能力或成区域竞争重点,建议探索将部分公共数据以市场交易方式开放

      多位受访专家提醒,“东数西算”工程将带来数字经济竞争的重点转换。
      在他们看来,东西部数据存储和算力等“硬实力”将随工程推进而趋于均衡,未来数据治理能力这一软实力或将成为区域性竞争重点——谁能提供更高效的数据治理服务,谁就将吸引更多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流入,谁就将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
      什么是数据治理?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对此有过详细论述。苗放认为可将梅院士观点简单归纳为八个字:确权、管理、共享、安全。他呼吁加强对数据治理重要性的认知,“数据资源如何能变成数据资产?就靠数据治理。”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数据治理是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数据责权利不明确,想用的数据用不了!”一位企业家告诉川观智库,目前公开交易的数据没太大价值,有价值的都在黑市。沈益民进一步总结了“四个没有”:数据往往没有“身份证”,不知道这批数据和另一批数据是否为同一批;没有“健康码”,不知道是否真实可信;没有“产权证”,不知道归谁所有;没有“普通话”,缺乏统一的数据模型,系统间、部门间、城市间数据难以互通。
      推动数据治理,需要顶层设计和相关立法。但受访专家提出,地方依然有不少工作可做。
      提到最多的,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数据资源的共享度,特别是探索将部分公共数据资源以市场交易方式开放。“不用执着于‘一揽子计划’。目前至少有一部分数据,是地方可以做主的,可以先从这部分数据入手。”周俊临举例说,如景区实时人流量情况,希望四川能探索建立相应开放机制,让企业去挖掘它们的商业价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