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现生活,大道至简

    ——周瑟瑟《暴雨将至》简评

  •     

    □彭乐彤
      《暴雨将至》是周瑟瑟30年诗歌创作的精选集,通读《暴雨将至》会发现,与一些诗人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不同,周瑟瑟体现出极强的自我扬弃意识,其诗歌创作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挖掘自我、一直在尝试新风格。
      传统的诗歌观念认为,诗歌应该是优美、崇高、庄严的,诗人应该力求在创作中发掘出真知灼见,给人以启示或是震撼,但这同时也很容易造成一个艺术的陷阱,即诗歌语言逐渐趋于板结化,思想活力因为定于一隅而大大受限。周瑟瑟的创作很明显受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不再刻意地去营造诗意、诗境,而是回归日常生活现场,用口语去描述生活细节,如《今天的阳光》:“窗帘低垂/如沉默的长者/让它们进来/让它们进来坐坐/窗帘拂动/那是阳光的手/在试探安静的主人/我睡得够久了/我感到阳光的手/在抚摸我的额头/我装作若无其事/小时候我生病时/妈妈也这样摸我的额头/‘咦,烧退了’/‘起来吃点东西吧……’/我装作睡着了/妈妈坐在床头/我看见今天的阳光里/妈妈叹着气/起身去给我端来/一盘水淋淋的桃子”。无论是“窗帘低垂”还是“妈妈抚摸我的额头”,这些都是非常私人化的场景,同公共生活、宏大叙事相比,是不具有典型性的,但周瑟瑟却恰恰在此处落笔,从拂动的窗帘联想到儿时记忆中温柔慈爱的妈妈,“今天的阳光”不仅穿透了周瑟瑟的记忆,而且似乎也擦亮了人们对母爱的想象。
      周瑟瑟早期写了不少长诗,但是短诗逐渐成为他比较偏爱的一种形式,而且他的抒情、表达风格也逐渐趋于简约。显然,他更加关注如何将日常口语代入诗歌,如何让诗歌来再现生活,如何才能无限抵近所谓“真实”。“再现说”强调“作品”与“世界”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通过语言来再现生活,这按说不难,但周瑟瑟的诗歌却要在其中掘出“诗意”,这里的“诗意”并不完全等同于人们习见的“美感”,而是指向个人记忆和生命体验的。它们的意义在于,让诗歌不再飘浮在空中,而是沉下来,扎根在尘土飞扬但却营养丰厚的生活土壤中,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一样,从大地中汲取力量。当然,周瑟瑟并不是采用类似“自然主义”的方式去摹写生活,而是用陌生化的语言,强调了现实和语言的距离,消解了日常生活中的机械性,增强了艺术表达的难度,从而达到“再现生活”的。可以看出,周瑟瑟的这些变化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诗歌转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大大拓展了诗歌艺术的空间。
      周瑟瑟的诗歌是来源于生活的,他对生活细节、日常情境都非常敏感,这使得他获得了充沛的创作资源,所以创作姿态也显得很自由。作为写作30多年的诗人,周瑟瑟已经磨炼出掌控语言的能力,他不追求深刻、新奇,而是返璞归真,不断尝试用不加雕饰的语言来描绘生活和人生,“大道至简”或许就是如此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