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酸检测,“无智能手机”窗口不妨再明显点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刘志杰
      春节假期结束,又迎来返城务工高潮,面对全国多点散发的疫情态势,核酸检测报告是跨城市流动的重要“安全报告”。然而,在很多三甲医院设立的核酸检测点里,原本便民的核酸检测手机预约小程序,却把一些不太会操作手机的农民工和老年人难住了、“拦”住了。
      笔者就经历了一回。本相信自己一定能帮逆向春运的公公婆婆操作他们的手机、顺利预约,没想到注册信息帮他们开设了成都医疗就诊卡后,才发现他们手机没绑定银行卡无法在线支付,而小程序也没有考虑“他人代付”这一选项。无奈,只能现场问询、排队进门诊部挂号。可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想换成贵一点的“一人一检”,手机预约端重新预约很方便,但现场挂号的却必须去呼吸科找医生开证明。如此一来,即便儿女就在身边,还是有各种难以预料的麻烦。医院里,笔者还遇到了一位独自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大姐,问询没有智能手机去哪里挂号,又在哪里检测……笔者帮她指了路,但望着她的背影,不禁想,为什么这个路不能更明显一点呢?
      诚然,智能手机预约核酸检测,省去了排队时间,方便了很多人。但“无智能手机”的窗口,也不妨再明显些;遇到一些老年人,服务也可以更有针对性。不止核酸检测,在地铁站等地方、在健康码等领域,“无智能手机”窗口同样十分重要。笔者父母此前去北京,一下火车准备坐地铁,就看到了特别醒目的“老年人窗口”,还有老年人志愿者主动提供帮助,让年过七旬、第一次去北京的爸妈也能顺利自己搭地铁。类似这样的“无智能手机”服务,不妨多借鉴一番,多设置一点。
      服务无止境。节后返城,在例如机场、火车站等关键位置,在一些外出务工者较集中的村镇,不妨组织多一些集中核酸检测点,把“非智能”服务做到家门口、路途中、工厂边,别再让人因无智能手机或不会用智能手机而犯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