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抗击世纪疫情彰显“中国之治”优势
-
全国已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超12亿人;2021年,中国经济交出全年增长8.1%的优异成绩单;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新冠疫苗……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挑战,中国迎难而上、众志成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科学精准抗击疫情,有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看到“中国之治”的优势。
护佑生命
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
自2月13日苏州发生疫情以来,当地紧急拨付1.2亿元财政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关闭多个离开苏州交通通道,设置60多个离开苏州交通防控查验点,持续优化核酸检测方案,全面提升“采、送、检、报”效率……
疫情防控,关键在一线。
每当疫情来袭,全国上下同心,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扑灭局部疫情。南京、扬州、西安……疫情得到快速有效处置,重新焕发生机。
全力救治,不放弃一个生命——
从新生婴儿到百岁老人,不惜一切代价,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党同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担当兑现庄严承诺。
动态清零,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面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中国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加速病毒溯源,第一时间启动重点地区风险人员核酸检测,最大程度控制疫情扩散蔓延。
精准防控,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岁末年初,北京因冷链引起聚集性疫情。北京果断采取措施,建议京津通勤人员居家办公,倡导广大群众就地过年,确保涉奥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对风险人员精准实施健康宝弹窗策略……
疫情大考下,中国始终坚持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
每一个精准防控措施的背后,都是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
韧劲十足
疫情之下保民生、强经济、促发展
面对疫情大考,从“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到稳健复苏经济发展,中国始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
防控疫情,保供稳价不放松——
疫情防控阻击战亦是民生后勤保障战。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是抗击疫情的另一战线。
越是疫情面前,重要民生商品市场越不能出现波动。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极为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时刻,不少地方的农贸市场实行“线上下单、零距离配送”,许多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化身分拣员、配送员,让“菜篮子”出得了村、上得了桌。
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
疫情防控成果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营商环境提供坚实基础。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尽管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中国经济交出全年增长8.1%的优异成绩单,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稳得住疫情,才能活得了经济。
疫情防控取得突出成果、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中国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考”中书写出新篇章。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提出与相关国家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中国正用实际行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大国担当
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筑起免疫长城
2021年3月24日,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日报制度启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始每天在官网公布疫苗接种总数。
截至目前,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已超30亿。我国超12亿人已完成全程接种,超过总人口数的87%,超4.5亿人已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数据显示,无论研发还是接种,我国新冠疫苗始终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与此同时,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全球使用的疫苗中,每两支就有一支是“中国制造”。
抗击疫情,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应对,才能战而胜之。
当疫情席卷全球,疫苗的公平分配成为突出问题。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援助。
中国以“天下一家”的情怀、道义为先的行动,履行了将疫苗作为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为消除“免疫鸿沟”、促进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做出贡献。
中国以“生命至上”的理念,用信义之举守护公共健康的人间正道,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筑起免疫长城。
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李恒(据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