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滴水流进黑龙滩


  • 黑龙滩水库。潘建勇 摄(视觉四川)

        

    □宋扬
      泛舟仁寿县黑龙滩水库,72个小岛就在与视野平行的四周,婉约得如同一个个娴静的处子。殊不知,它们曾是连绵龙泉山脉中的72个壮汉,目力所及,仅仅是它们露出湖面的头顶。湖水深达几十米,群山粗壮挺硕的身躯,默默暗伏于一泓碧水之下。
      引一滴水。一滴水从川西高原的岷山之巅融化,裹挟进滚滚岷江,汹涌着奔向都江堰,经“鱼嘴”分流,流向富饶的成都平原。从此,成都平原开启了“水旱从人”的农耕文明新时代。然而,在成都平原东南方向的边缘,龙泉山脉兀地拔起,一道天堑横亘于数百万川东南人面前。千年间,川东南人站在龙泉山巅眺望成都平原良田万亩、桑梓炊烟,只能望水兴叹——清清岷江水,越不过莽莽群山。上世纪中叶,“东风渠”三期工程相继完成,自西向东,从都江堰一节一节向外延伸,但是,要它流到川东南的仁寿、简阳、井研三县,比登天还难!在上世纪70年代,炸药、钢钎、铁錾,一寸寸掘,一点点刨……一条长1526.7米,宽3.8米,高4.6米的隧洞终于贯穿龙泉山。那一滴水啊,终于流过了天堑,流到了缺水盼水的川东南。
      留一滴水。流过龙泉山,那滴水就流到了川东南第一县——仁寿县。仁寿县地形近似锅盖——中间高,四周低,留不住水。“下雨水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民谣呐喊着仁寿人“靠天天不灵”的无奈与辛酸。群山之间,大壑深沟,如何才能留住那些穿山越岭才缓缓到来“贵如油”的水?这是摆在仁寿人面前的又一难题。几番考察,几番权衡,在72座山峦之间的最低处筑坝拦水被选定为最终方案。一场轰轰烈烈战天斗地的黑龙滩水库建设就此拉开大幕。这是仁寿发展史上最恢弘的史诗。你听,叮叮当当……那是钢錾不停撞击石头的声音;你听,嗨咗嗨咗……那是抬工抬着巨石在泥泞中艰难跋涉;血肉肩膀,对抗顽石,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安砌条石28.5万立方米。耗时一年半,一座高53米,长271米,顶宽6.6米,底宽67.4米的大坝终于飞架南北,“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巨石虽不能言,但它们知道,石与石的缝隙里,黏合进的何止是水泥砂浆,更是仁寿人的倔强与豪情!
      净一滴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很难做到鱼和熊掌兼得,这似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必然。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黑龙滩水库先在入水口的东风渠上设立拦污栅,后成立了水库垃圾打捞队。打捞队每天循环作业,打捞水面垃圾。近年来,黑龙滩水库通过全面整治湖岸线环境卫生,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禽畜养殖搬迁。多年治理,黑龙滩水库水质实现了大幅跃升,在2020年12月的监测中,水库水质达到了湖库Ⅰ类水质标准,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泛舟黑龙滩、吃鱼黑龙滩俨然已成为黑龙滩水库周边的仁寿、眉山、成都市民周末休闲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滴水从纯净的雪山之巅融化,又以纯净的品质在黑龙滩水库留了下来。它和无数水滴一道,流进一块块漠漠水田,流进一株株绿色水稻,流进一粒粒洁白大米,流进一个个川东南人日益丰盈的生命之胃,流成一曲农耕文明的永恒壮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