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寅纪事肆 


  • ①②③广元火车站的“给水人”。   向霖谷 摄 ④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村支书彭俊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 摄 ⑤大巴山诗会现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摄

        

        辞旧迎新日,万家灯火时。
        春节是归途,但又不仅仅是归途。在这个珍贵的假期里,为了更多家庭的团圆,为了家乡的振兴发展,有一群人选择默默坚守;为了丰富新春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让传统春节过出新时尚,各地尽心竭力,创意不断。
      壬寅纪事,今日从回乡偶书切换到采访手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聚焦可敬的坚守者,以及他们带来的新景、新事。
    火车站的“给水人”
    为让旅客喝上一口热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列车要进站了,准备干活!”2月10日15时37分,北京西开往成都的T7次列车进站。涂太和和同事一行4人,戴好安全帽和防护手套,互相检查防护装备,从站台专用通道列队下到铁路股道间的步行板上,沿着股道向上水井走去——他们准备给进站列车上水。
      51岁的涂太和是一名列车给水员,主要工作就是给进站的火车上水。今年是他从事上水工作的第30个年头。
      广元火车站地理位置特殊,是连接兰渝铁路、宝成铁路、西成高铁的多方向车站,也是一个重要的上水站。凡途经宝成线、兰渝线的普速列车,进出川时都要在这里补足水,才能继续运行到下一个给水站。
      给水员如何保障春运工作?正月初十,我走进广元火车站,探访他们的故事。
      T7次列车停稳,只见涂太和从上水井取出水管,插入车厢上水接头,按下遥控器,清澈的水便注入水箱里,上水过程中,涂太和又跑向下一节车厢,重复前面的流程。10分钟左右,他负责的4节车厢都“喝”上了水。一趟列车4个给水员同时工作,每人要负责约4节车厢的上水工作。
      “上水动作一定要快,不然上不满水,旅客用水就成问题。”涂太和说,自己的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干活一定要麻利、动作要快。“部分列车停车时间短或是有多辆列车同时进站,就必须要加快速度,争分夺秒抢时间。”
      涂太和告诉我,以前设备落后,上水管道有几十斤重,上水井和车厢注水口有时候距离远,上水工作就是个体力活。而现在,上水井设备经过改造升级,水管变轻了,还可以自动回卷,“这让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虽然设备改进了,但给列车上水是露天作业,要经受住风雨的考验。“冬天气温低,水管容易冻裂,注水口也容易结冰;夏季高温天,室外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股道烫得下不了脚。”涂太和说。
      2月11日1时40分,一列拉萨开往重庆西的列车驶进广元站。此时,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水管接头早已被冰冻住。涂太和带领班组成员提前上岗,做好给水准备。“凌晨气温低,作业场就像冰场。但这段时间车次密集,零点到4点间有近20趟列车需要上水,是一天工作中最辛苦的时候。作业结束往回走的路上,大家往往累得迈不动腿。”
      春运期间,广元火车站上水班组平均每天大概要为近70趟列车加水。春运繁忙,给水员对每趟列车的编组做到心中有数,站立位置和上水车厢也都明确到人,避免因忙乱导致上水失误。涂太和是德阳人,已经30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越是节日越是我们忙碌的时候。”他说。
      虽然一班作业下来,脸上带着倦意,但这群“给水人”却说:“冬天能让旅客喝上一口热水,值得。”

    大巴山诗会
    从“配菜”变“主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2月9日,正月初九。我从达州城区出发,前往凤凰山半山腰的巴山文学院,参加第八届达州元九登高节大巴山诗会。
      元九登高节,2006年被确定为达州的“市节”。缘起于公元818年正月初九,百姓登山目送在达州任职4年多的唐代诗人元稹沿州河离开。此后,元九登高相沿成俗,发展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一项活动,迄今已有1200余年。
      我于2020年春节前夕到达州工作,因疫情原因,至今无缘目睹元九登高的壮观景象。“城里万人空巷,市民浩浩荡荡地登山,不少单位甚至给员工放假。”“不仅包括登山比赛,还发展了文艺演出、大巴山诗会等配套项目,仪式感十足。”……身边的达州朋友这样向我描述昔日的胜景,令我无比向往。
      今年春节前夕,取消元九登高活动的通知继续发出。但与前两年所有活动停办不同,今年大巴山诗会重启,并作网络直播。这让以前仅作为元九登高节这桌大餐的“配菜”项目,一跃成为“主菜”。
      我对这个消息很是兴奋——终于迎来参与、观察元九登高节的机会了。
      19时30分,大巴山诗会准时开始。演播厅里3个机位对准舞台直播,台下除了候场嘉宾,还有零星的亲友团和观众。
      诗会共15个节目,持续1小时,分为古韵悠长、春潮激荡、锦绣达州三个篇章。嘉宾伴着音乐吟诵或演唱,展现出不俗的水准和充沛的情感。
      “演出很成功,网络上有4000多人次观看直播。”诗会刚结束,我拉住诗会承办单位巴山文学院的院长龚兢业,他感言,“完成了一件大事。”诗会内容结构与往年相似,第一篇章朗诵元稹的诗和当代达州人所作的关于元稹的诗歌,体现传承;第二篇章以“春”为立意,引领人们向往美好;第三篇章讲述达州发展成就,引导人们团结一心向前。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筹备时间很短,加之停办两年,龚兢业起初有些担心节目征集有难度、演出嘉宾热情不高。“从接到通知到演出,一共只有10天时间,中间还有春节假期,短时间里需要完成作品征集、筛选、修改、排练等一套流程。”
      令他欣慰的是,多个朗诵艺术协会、艺术学校热情不减,积极报名,且朗诵作品都是本土原创。全体演出人员齐心协力做好这盘“主菜”。
      “2019年诗会在巴山大剧院举办,当时筹备时间宽裕,每个县(市、区)选送节目,现场来了1000多人,座无虚席,诗会持续两个小时,好不热闹。”龚兢业说,今年改为网上直播,虽然现场没了观众氛围,但也有好处,“直播拉近了诗会与市民的距离,让高雅的诗歌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达州的诗歌文化底蕴深、氛围浓。以写新体诗为主的达州市诗词协会有注册会员300余人,以写旧体诗为主的达州市戛云亭诗社有注册会员四五百人,还有一批20岁出头的年轻人爱诗、写诗。
      我想,浓厚的诗歌文化是大巴山诗会时隔两年后重启、能够一呼百应的基础保证。而元九登高,也早已从纪念元稹的初衷里,被注入丰富的内涵——“年年登高,人人进步”的新精神特质。

    村支书的成就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
      新春前夕,我在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偶遇一位熟悉的“陌生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认识了快两年,还是头一回见面。
      2020年初,还是大英县回马镇金山村“职业村支书”的彭俊松,因为村里的乌骨鸡滞销,联系上了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抱团助农战疫”公益活动,希望帮忙带货推介。“我们的乌骨鸡,住的是吊脚楼,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有机菜,散步在沃柑林。”带货视频里,彭俊松说起产品头头是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彭俊松是土生土长的回马镇人,2017年,28岁的他决定回到家乡做村支书。在此之前,他当过兵,做过记者,下海经过商,有着不错的事业。
      “回来的理由很简单,我想为改变家乡出一份力。”彭俊松说,回村这5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家乡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去年6月,彭俊松从回马镇金山村来到隆盛镇土门垭村当村支书。在此之前,遂宁印发方案,明确到2023年,打造50个“美丽遂宁·宜居乡村”精品村。今年底前将建成13个以上精品村,基本构建起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的乡村格局,土门垭村正是其中之一。
      土门垭村交通便利,中医药是其最大特色,目前发展了以枳壳、刺梨为代表的千余亩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是遂宁市唯一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区。
      “我的梦想是把村里打造为中国中药农康旅第一乡。”彭俊松把我带到一张大幅规划图前,谈论起乡村的未来。图纸上,村里核心区被分为文化体验区、现代农业区和康养度假区三大板块,一条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商业街贯穿其中,里面布局有水果采摘园、拔罐推拿主题园、农业大棚、智慧健康步道等板块。
      有意思的是,规划里还设计了4个动漫形象作为土门垭村的文化IP。“4个文化IP分别名为百大爷、牛二娃、刺梨子、冲壳子,灵感来源自土门垭村产业和村民特点,比如冲壳子的原型是村里种的中药织壳,IP特点是喜欢吹牛、喝各种茶饮、刀子嘴豆腐心。”彭俊松说,“外修颜值、做强产业的同时,我们也要用这些文化IP讲土门垭村的故事。”
      今年土门垭村计划基本完成精品村建设。正月初二,彭俊松就回到村里忙碌,“现在基础设施建了七成,还要抓紧把规划图变成现实。”
      看着他充满干劲的样子,我好奇地追问:“这5年在乡村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可能是晚上在村里加班时,村民们送上的一碗面条和两个鸡蛋,是看到村民脱贫致富后的笑容,是亲身见证、参与村庄的变化。”彭俊松用一个词总结说,“是成就感,那种做其他事没有的成就感。”

    彩灯话“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松
      早就听说攀枝花市米易县灯展美轮美奂,正月初四,我慕名前往逛灯展。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位于该县安宁河东岸河滨长廊和易园的灯展瞬间点亮全城。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灯组、“阳光纪检 清廉米易”灯组……跟随如织的游人逛展,我发现,今年别具一格的廉洁文化灯组获得市民和游客的频频点赞。“这些弘扬家风的灯组让人耳目一新!”家住攀枝花东区的陈实已是第13个年头陪同家人到米易看灯展,本届灯展廉洁文化灯组给她的感受最深。
      “灯展已成为米易县重要的节庆文化品牌,春节到米易看灯展,已成为攀枝花市民和游客的打卡行程,观展游客年年超过20万人次。”米易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吴兵向我介绍,米易灯展是在攀西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型品牌节庆活动,灯展最大亮点是结合米易城市建设,在米易县城核心区域分布。今年米易灯展沿用了往届灯展“中国年味·米易浓”主题,有国潮年味、虎虎生威、颛顼故里、阳光四季4大创意板块,共包含87个灯组,集中展现“颛顼故里·阳光米易”的城市风貌。
      “鉴于灯展的人气集聚效应,我们将其作为开展廉洁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吴兵告诉我,米易县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灯展中心区域精心筹划专题灯组,让“清廉米易”理念深入人心。
      吴兵介绍,近3年来,每年春节期间,米易灯展独具匠心地将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廉洁格言警句、家风家规家训等内容融入彩灯,成为一道亮丽风景。鼠年的“党风清 人心向”“家风正 万事兴”“和和美美 清正廉洁”灯组,牛年的“荷风廉韵”等地面和水面灯组,让人们在欣赏彩灯、合影留念的同时,对“家风”“勤廉”等元素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到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氛和深厚的廉洁文化氛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