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四川省 2021 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2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上接05版)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扎实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重大政策措施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落地,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合理增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面落实省委“三保一优一防”重要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节俭办一切事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审核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现行地方税政策,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收入安排积极稳妥。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事求是、科学预测,积极稳妥编制收入预算,依法依规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奠定基础。
      二是支出保障积极有为。积极对接国家宏观政策取向,把握政策供给时度效,保证财政支出强度。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加快支出进度,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落实省委“三保一优一防”重要要求,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三是突出资金绩效导向。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突出绩效导向,加强绩效结果运用,将资金分配与绩效结果挂钩,大力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严格绩效考核问责。
      四是强化风险防范化解。统筹发展和安全,依法合规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兜牢市县“三保”底线。严肃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防范虚列收支、脱离监管。

    (三)2022年财政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22年预算的有关要求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2年财政政策主要包括:
      一是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阶段性、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费支持措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切实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考虑减税降费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合理确定财政收入预期,坚决杜绝虚收空转、收取过头税费,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多在川布局,统筹财力支持天府实验室、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等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启动一批工业核心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和重点技术改造工程,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强化科研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推广实施“天府科创贷”、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是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完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风险补偿金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水库安全预警监测等农村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支持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深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支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四是支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促进五大片区及各市县找准定位加快发展,推动形成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良好态势。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向困难地区倾斜,努力缩小区域间人均财政支出差异,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财政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倾斜,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五是支持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支持促进节能减排,做优做强清洁能源产业,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支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支持政策,支持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相结合的补偿制度体系。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快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深入推进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治理,实施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六是稳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支持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着力补齐义务教育领域短板,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应发尽发。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基本养老保障体系,适度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合理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适当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支持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落实社会救助政策,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支持做好民生用能保供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七是兜牢市县“三保”底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动财力下沉,加大资金向基层倾斜力度。加强“三保”执行监测和风险防范。压实市县政府主体责任,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坚持国家、省定标准的“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决兜住“三保”底线。
      八是切实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坚持节俭办一切事业,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从紧核定“三公”经费,严禁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反对浪费行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进一步细化完善支出标准,健全财政支出约束机制,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不断完善过紧日子的制度体系。定期评估过紧日子落实情况,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的监测监督,确保过紧日子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四)2022年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合理编制2022年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
        根据收入预算编制原则,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2022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4983亿元,增长7%;加上中央对我省财力性补助4494.2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00亿元、调入资金205.7亿元,扣除上缴中央77.7亿元后,收入总量为10005.2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省支出预算拟安排为10005.2亿元,增长8.2%。在此基础上,加上中央提前通知转移支付238亿元、上年结转577.6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20.8亿元。
      根据预计的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现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2022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950亿元,增长8.4%;加上中央对我省财力性补助4494.2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45.5亿元、下级上解362.9亿元、调入资金15.5亿元,扣除上缴中央77.7亿元、对市县财力性补助等3229.3亿元后,收入总量为2761.1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省级支出预算拟安排为2761.1亿元,增长8.5%。在此基础上,加上中央提前通知转移支付238亿元、上年结转253.5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52.6亿元。本次按规定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安排2022年支出后,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41.1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2424亿元,加上中央提前通知转移支付31.7亿元、上年结余等856.3亿元,扣除调出资金143.5亿元后,收入总量为3168.5亿元。按照以收定支和收支平衡原则,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3168.5亿元。
      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61.4亿元,加上中央提前通知转移支付31.7亿元、上年结余等28.2亿元后,收入总量为121.3亿元。按照以收定支和收支平衡原则,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121.3亿元,其中补助市县62.3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主要用于农网还贷、交通运输、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126.8亿元,加上中央提前通知转移支付1.7亿元、上年结转33.3亿元后,收入总量为161.8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量为161.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02.2亿元,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59.6亿元。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21.9亿元,加上中央提前通知转移支付1.7亿元、上年结转4.1亿元后,收入总量为27.7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量为27.7亿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1.3亿元,主要用于增加省属国有企业资本金;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12.9亿元;补助市县3.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市县对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5557.8亿元,加上上年结余、转移收入、上级补助等7512.5亿元后,收入总量为13070.3亿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5135.2亿元,加上转移支出、上缴中央等444.8亿元后,支出总量为5580亿元。收入总量减去支出总量后,预计年终结余7490.3亿元。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3539.4亿元,加上上年结余、转移收入、上级补助、下级上解等4472.5亿元后,收入总量为8011.9亿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3540.7亿元,加上转移支出、上缴中央等442.8亿元后,支出总量为3983.5亿元。收入总量减去支出总量后,预计年终结余4028.4亿元(含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结余和失业保险基金省级调剂金结余)。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主要用于按时足额兑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5.地方政府债务
        (1)新增举借债务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国务院的授权,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于2021年12月中旬下达我省2021年剩余新增债务限额4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1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2亿元;提前下达我省部分2022年新增债务限额105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68亿元、专项债务限额882亿元。为筹措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府拟在债务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新增举借债务109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79亿元,均由省级使用;专项债务914亿元,全部转贷市县。按此举借债务后,全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16330.5亿元,距目前我省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7343亿元尚有1012.5亿元的空间,债务风险继续处于可控范围。
      按照“谁使用、谁偿还”的原则,市县政府负责偿还转贷债券本息并支付相应发行费,省级用款部门(单位)负责筹集债券还本付息资金,省级财政负责支付本级发行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将依法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
      (2)政府债务偿还
        2022年全省到期政府债务1411.5亿元,拟向财政部申请发行再融资债券1232.8亿元(再融资一般债券804.2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428.6亿元)、通过预算安排和调入债务单位自有资金等方式筹集偿债资金178.7亿元(偿还一般债务46.6亿元、偿还专项债务132.1亿元),确保到期政府债务按时足额偿还。其中,省级到期政府债务67.5亿元,拟申请发行再融资债券54.5亿元(均为再融资一般债券)、通过预算安排和调入债务单位自有资金等方式筹集偿债资金13亿元(均偿还一般债务)。2022年全省需支付债务利息542.2亿元,其中省级39.9亿元。
      按此举借和偿还债务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加132.4亿元,达到10953.2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加166亿元,达到3418.6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加781.9亿元,达到3950.4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未发生变动,仍为121.3亿元。
      我省2022年全年新增债务限额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后正式下达。收到全年限额后,省政府将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调整方案。我省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上限将由财政部核定下达,财政厅将在核定上限内组织发行。
      6.省级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安排情况
        (1)支持教育发展方面安排资金307.4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其中:
      一是安排学前教育资金16.7亿元。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财政补助政策,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学前辅导员继续给予劳务报酬补助,对民族地区在园幼儿和非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减免保教费。
      二是安排义务教育资金56.2亿元。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财政激励奖补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支持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安身工程”。实施特殊教育“暖心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探索研究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安排普通高中教育资金13.6亿元。支持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全面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积极推进贫困地区薄弱高中改善办学条件,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
      四是安排职业教育资金52.4亿元。进一步探索构建与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挂钩的绩效拨款机制。全面落实中、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做好高职扩招后的生均经费保障工作。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在调整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实施中职“三名工程”和高职“双高计划”,支持一批优质职业院校和专业发展壮大。继续实施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五是安排高等教育资金150.5亿元。以绩效为导向,进一步健全完善省属本科高校绩效拨款制度,促进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持续稳定支持在川部(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财政激励机制,对引进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给予奖励,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支持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资阳新校区建设。
      (2)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安排资金47.2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其中:
      一是安排文化旅游发展资金23.3亿元。支持发展文旅消费,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实施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激励奖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打造一批重点景区。支持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支持三星堆文物保护与开发。支持省属文化院团建设。
      二是安排文化产业和宣传文化发展资金4.2亿元。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支持音乐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三是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1.5亿元。积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进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支持博物馆安防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文化重点项目、精品剧目。支持古籍善本保护。支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
      四是安排体育发展资金8.2亿元。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支持发展体育消费,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3)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安排资金1087.2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1.8%。其中:
      一是安排就业创业资金5.9亿元。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力做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创业,推进农民工服务保障战略性工程,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全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强脱贫稳定性。
      二是安排国有企业改革资金3.2亿元。支持省属国有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
      三是安排养老保险缴费(补助)资金992.4亿元。进一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支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制度,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夯实全国统筹基础。
      四是安排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资金73.5亿元。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统筹支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基本康复、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全面稳妥落实抚恤优待和退役安置政策,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升行动,统筹推进优抚医院、光荣院、军供站建设。
      (4)强化卫生健康保障方面安排资金158.4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6%。其中:
      一是安排医疗保险(救助)补助资金63.1亿元。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稳定住院保障水平,减轻门诊费用负担。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落实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稳定脱贫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
      二是安排公共卫生服务资金35.3亿元。合理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将全省100万名农村适龄妇女纳入“两癌”筛查。支持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支持凉山州开展艾滋病、结核病、丙肝、梅毒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第二阶段行动。支持持续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保障新冠疫苗免费接种。
      三是安排卫生健康能力建设资金20.7亿元。落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继续支持医疗卫生领域重点项目,着力补漏洞、防风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化解机制,提高医疗卫生领域应对疫情等突发应急事项的处置能力。支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支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支持省属医疗机构设施设备购置,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安排计划生育资金9.5亿元。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扶助保障政策,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实际困难,改善计划生育家庭基本生活。开展省级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支持3岁及以下儿童托育机构建设。
      (5)支持生态环保方面安排资金129.9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8%。其中:
      一是安排污染防治资金59.9亿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监测能力提升,促进环保产业优化布局。支持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总体方案实施。全力打好臭氧、移动源治理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平。支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地下水协同防治。
      二是安排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资金52.5亿元。支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生态廊道。支持加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治理和修复。支持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支持政策。加快发展竹产业等特色林草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支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巩固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注资参股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对长江经济带、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区域小水电清理整改,妥善解决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在内的突出矛盾和困难。支持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分类退出。
      三是安排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7.5亿元。持续推进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防灾避险搬迁安置与地质灾害隐患预警监测,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6)支持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方面安排资金4.8亿元。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支持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救援装备,建设综合应急救援基地,进一步提升全省应急救援能力。
      (7)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方面安排资金218.4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4%。其中:
      一是安排“10+3”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农村发展资金94.4亿元。推动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突出粮食生产和粮油产业发展,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激励和省级现代农业星级园区奖补,巩固产业发展成果,提升乡村振兴成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二是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83.3亿元。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以及补齐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等方面。
      三是安排政策性保险补助资金10.1亿元。继续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特色农业保险奖补政策,推动提高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
      四是安排农村综合改革补助资金25.3亿元。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进红色村庄建设,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
      (8)支持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安排资金119.2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5%。其中:
      一是安排工业发展资金61亿元。持续推进完善“5+1”现代工业体系,实施财政“百千万”引导行动计划,集中财力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制造业项目投资,支持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重点产业化和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打造一批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全省经济总量排名靠前、制造业基础扎实的重点城市和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制造强省试点示范工作。
      二是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5.1亿元。支持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能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科技研发创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
      三是安排科技资金48.9亿元。支持落实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战略和“科创十条”政策,集中力量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重点区域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度,整合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启动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形成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制度机制。
      (9)支持服务业和开放发展方面安排资金78.1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3%。其中:
      一是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13.4亿元。加快建设“4+6”现代服务业体系。支持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强县,加快培育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完善的服务业产业集群。继续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创新开展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支持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发展公园商业、首店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打造“成都消费”品牌,全面激发消费市场潜力和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安排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资金30.9亿元。贯彻落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有关政策,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支持成都高标准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构建亚蓉欧国际班列快速通道、培育高能级开放市场主体、建设高层次开放合作平台。落实开放发展激励政策,激发各级各部门开放活力。推动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发展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支持“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三是安排财政金融互动专项资金21.2亿元。从支持做优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健全融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直接融资发展等五大方面, (下转07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