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绘高质量发展“底色”“两步走”构建国土空间韧性格局

  •     

      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安全支撑,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来说,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赋予发展以韧性和弹性。
      如何才能实现?刚刚过去的2021年,四川自然资源系统不断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筑牢生态本底 擘画绿色发展新画卷
      生态兴则文明兴。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四川在国土空间布局中树牢“上游意识”,将绿色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底色,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2021年,《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草案出炉,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格局。此后,又出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工作指南》,要求全省各地合理制定落实公园城市理念、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体现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的鲜明导向。
      新格局怎么建?既有蓝图也有实践。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印发全国首个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联合重庆编制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和沱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规划,探索整体推进沿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引领生态修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布局项目,以点带面一盘棋。2021年四川超额完成长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统筹推进年度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41个国家级、省级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开启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为了落实省委关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决策部署,2021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探索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规划,把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作为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牵引和主抓手,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在全省五大片区11个县(市、区)完成两轮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省级试点,为乡村振兴发展擘画新蓝图。

    坚守安全底板 书写生命守护新答卷
      近年来,四川地灾呈现多发群发态势。2021年,全省遭遇16轮强降雨过程和多次3.0级以上地震,全年发生地质灾害2156起。
      时光倒流回去年9月,秋雨来势汹汹,降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多56%,灾害发生曲线持续高位运行。
      雨夜无眠。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地质灾害指挥部灯火通明,组织群众转移、抽查值班情况、收集最新灾情……全省防灾人员接续战斗,用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监测无休。汛前新增建设专业监测点3800余处,基本实现威胁30人及以上隐患点全覆盖,自动化监测设备24小时盯梢隐患点,成功预警57起地质灾害。
      守护无怨。5万多名专职地灾监测员守土有责,协作配合,严格按照“雨前、雨中、雨后”三查要求,在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力争第一时间发现隐患苗头,保护乡亲无恙。
      功夫在临门一脚,更在日积月累。去年3月初,省自然资源厅一周之内组织了三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桌面推演,在三断(断路、断电、断网)的极端情况下开展实战演练,全流程盘查防灾短板和弱项;汛前,防灾宣传教育“七进”——进企业、工地、农村、社区、学校、家庭、机关,遍布川蜀大地,防灾宣传入脑入心。
      多手段开展防灾宣传成效显著。去年8月,汛期最严峻的时刻,凉山州盐源县棉桠镇小学56名师生及家长,在上学路上沉着应对突发泥石流灾害,被网友称赞为“教科书式避险”。
      2021年,全省主动避险转移群众90.3万余人,成功避险78起,避免1837人因灾伤亡,高效完成避险搬迁安置600户农户、治理6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消减地灾隐患7648处,减少受威胁群众21万余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命守护答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