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四川经济地理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露耘

    (一)
      从4万亿出发,四川历经三年坎坷与奋斗,在2021年站上地区生产总值5万亿的台阶。
      这是告别千年贫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5万亿,是经历疫情、自然灾害考验,抓抢重大战略机遇、向未来积蓄能量的5万亿,也是每一个为之付出智慧、汗水和努力的四川人共同的5万亿,在2019年—2021年如此重大的历史时段,尤其值得铭记。
      自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始以万亿计,四川用两个四年抵达2万亿和3万亿,又用了两个三年分别抵达4万亿和5万亿。每一个万亿台阶的跃升都来之不易,每一个万亿都为四川发展标注了新的里程,每一个万亿也有着不尽相同的意义。
      5万亿又有何特别的意义?

    (二)
      梳理5万亿有多种观察角度,块状的区域视角重要且不容忽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四川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背景下,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人口持续流入增强成都后劲,如今成都经济总量已近2万亿元;打赢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后,大凉山进入高铁时代,川滇两省交界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相继投用发电,边远的攀西因能源革命再放光芒;川南宜宾,引入宁德时代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川西北生态价值彰显,甘孜,既在文化旅游上“出圈”,也因科技前沿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受到世界关注……“大树底下不长草”向“近水楼台先得月”转变,月明星稀也渐成众星拱月。四川的东西南北中,主干带动引领,多支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从地理上观察一个地方,通常有三种方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稳定性,经济地理可能因为政策调整、资源价值变动、生产要素重组等原因形成新的空间发展格局,改变一个地方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省份始终走在前列,一些省份却掉了队,就是经济地理发生了变化。
      当传统的生产模式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重塑经济地理,就是要改变发展模式,改变发展位势。由此我们可以说,5万亿对四川的特别意义,就在于我们创造5万亿的每一步,正在深刻重塑四川经济地理。5万亿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改变着各区域在省内的位次,更影响着四川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三)
      是什么力量在重塑四川经济地理?我们从5万亿里找答案。
      自从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打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发令枪,七大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蓬勃态势,如今七市经济总量全部突破2000亿元,绵阳、宜宾均超过3000亿元,区域带动力、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是向上的力量,重塑着四川经济地理。
      纵深推进以高铁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同步推进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8600公里高速公路、1705公里高铁、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双国际机场,正进一步拉近四川与外界的距离。广元吸引着青海、甘肃的人前来定居;泸州姑娘可以在理塘种萝卜,又将手工萝卜干卖到全国。高密度高质量的连接,在更广范围配置、重组资源,就能创造更多可能性。这是开放的力量,重塑着四川经济地理。
      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国铸剑;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打破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孤岛现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大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靶向用力抓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正在成为四川新的名片。持续创新、抓抢机遇,这是突破的力量,正在重塑四川经济地理。
      从4万亿以来,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省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等各项工作,逐渐形成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格局,构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体系。这是战略引领的力量,更是解放思想的力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深刻重塑四川经济地理。

    (四)
      普遍观念认为,一个地区生产总值站上5万亿,就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先行的省份莫不如此。但时移势易,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分别达到5万亿的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和今天四川面临的内外发展环境已有极大不同。加速发展不会凭空而来,仍需用我们的力量补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
      重塑四川经济地理,5万亿已成过去。让前面永远有目标,我们已从5万亿出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