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党性自觉的理论逻辑

  •     

    □李栓久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通篇融汇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和创造,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辉煌实践成就和丰硕理论成果,我们不禁要问: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怕牺牲、接续奋斗,在顺境中不自满、在挫折中愈奋进,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最初原动力到底是什么?
      《决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本源之问、党性之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党的党性是其所代表阶级的阶级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直接刻画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党性自觉。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自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而生发出的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自我驱动,是对人民立场的执着坚守与拓展升华,彰显于党百年历程中不懈奋斗的主动作为,凝聚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自我锻造的积极意识,是其“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自觉
    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屡遭挫折和失败、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中愈陷愈深、中华民族濒临毁灭且前景悲惨暗淡的关键时刻,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俄国的成功实践既验证了其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更为在黑暗中苦苦探寻救亡之路的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希望。逐渐壮大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从中获得理论力量、方法智慧,在跌宕起伏的社会变革中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在大浪淘沙和千锤百炼中将自己锻造成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表现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规律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自觉
    立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政党的立党之本。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地、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从诞生之时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不论是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之一、“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还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没有私欲的羁绊,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复兴伟业无私无畏,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力前行,勇于做、能够做其他政治力量不能做、不想做的事。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自觉
    兴于践行初心使命的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恰似一幅绵延长卷,生动展现了其肩负使命锐意进取、英勇顽强、从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自觉。
      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尽管带着一个新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青涩”,但开宗明义,将党的纲领确定为“推翻资产阶级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为了践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风雨从来不动摇,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刚刚建立自己力量还很弱小时,与中国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合作,推动开展北伐战争,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面对反动势力的血雨腥风时,“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在日寇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主动用“两个务必”警示全党,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在“文革”结束、面临党和国家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面临新冠疫情突袭关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努力发挥制度优势、凝聚人民意志,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为世界疫情防控树立了中国样板;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面对未来更加复杂严峻形势和带领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历史关口,以历史决议的形式科学、全面、系统、深刻地总结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实现全党、全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依靠政治主动实现历史主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顺”不骄、“挫”不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蹄疾步稳,积极主动地规划好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向着共产主义理想顽强奋进、接续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自觉
    臻于坚持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打铁必须自身硬”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勇于自我革命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因为它具有党性自觉的精神内核,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自觉,党性自觉为自我革命提供精神动力,同时党性自觉又是自我革命淬炼的结果,党性愈淬愈硬、愈炼愈钢,二者相互激荡,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历史使命、理想宗旨的深刻认识,从诞生之日起就积极开展党的自身建设,始终将党的建设作为“伟大工程”,一脉相承、持之以恒、持续发力,探索形成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在内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注重培元固本、修炼内功的同时,又注重刀刃向内、祛病治疴,甚至不惜剜肉割瘤,确保自身机体健康,充满活力。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将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凝聚起来,汇聚成磅礴力量,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验证了自我革命为社会革命提供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社会革命对自我革命进行检验并提出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二者同样是相互激荡、互为强化的辩证关系。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党性自觉为精神内核、以社会革命为外在需要、自我革命居中作用的动力模型,清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持续奋斗的长效动力机制。
      梳理、挖掘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自觉,再次突出了党性对于政党的决定作用,突出了党性修养的极端重要性。一百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执着坚守,创造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人民的幸福生活和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历史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强化党性修养,要狠抓全党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强化党性修养,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