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邓稼先”身后,有一群可爱平凡的科技工作者

    四川开年大戏《那里有167栋红房子》首演




  • 《那里有167栋红房子》剧照。

        

      岁末年初,一部重磅开年大戏拉开帷幕,恰似一股清流,激荡着四川和全国的文艺圈,用作品展现时代的风貌。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1月16日晚,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人艺”)打造的大型话剧《那里有167栋红房子》在四川大剧院首演。该剧以“两弹一星”为题材,把视角投向了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的“红房子”。“167栋红房子”所在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原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的旧址之一,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曾蛰居于此。在祖国更广阔的大西南地区,九院人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秘密研究工作,先后实施了20余次核试验,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的攻关研制,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莫里 (图片由四川人艺提供)

    以人为本
    聚焦“两弹一星”背后的平凡人

      关于“两弹一星”题材的文艺作品已有不少,这部戏有何独到之处?
      “走进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这是著名编剧孟冰和四川人艺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达成的创作共识。
      看似简单的结论,来自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作态度。孟冰、罗鸿亮等人在与九院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数次交谈中,被一句话撞到了心灵,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是由无数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来完成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维护国家安全,老一代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在充满自豪感的集体记忆下,往往还隐藏着个人的情感记忆。在一片欢呼声中,《那里有167栋红房子》转而安静温柔地把聚光灯打在了普通工作者的身上,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用人文关怀挖掘着他们的奋斗与挣扎、快乐与遗憾。
      红房子里的科研工作者陈樱、严明、姚伟光,从青春到耄耋,情谊笃深。这部剧走进了这群普通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剧里,有梓潼县167栋红房子里豪迈的歌声,有工作者辗转北京花园路、青海金银滩、新疆罗布泊的奔波,热烈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里变成一起逐梦的陪伴,青春的身影流连在灯火阑珊处。时过境迁后,老人的儿孙如何看待这段过往?为民族复兴奉献的生命时光诉说着怎样的心甘情愿?
      《那里有167栋红房子》回答着这一个个细腻的追问,努力把故事的思想脉络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

    紧扣时代脉搏
    潜心创作精品,诗意萃取“红房子”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最终被萃取融入了诗意的“红房子”。它从来不是抽象的,在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更彰显出新的时代意义。
      紧抓时代脉搏,文艺川军理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守正创新,创作精品。在剧本完成之初,四川人艺团队就邀请全国优秀戏剧专家“把脉”,不少专家看到了这部剧的闪光之处,《剧本》杂志副主编、青年戏剧评论家武丹丹评价:“当下这类题材当中,我比较认可《那里有167栋红房子》以情感的力量去打动人,剧中人物的情感纯净,那个年代的感情也都是纯净的,崇高和高尚在今天依然闪闪发光。”
      为了使作品呼应时代,让人物“立得住”,曾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曹禺戏剧奖、文华大奖等奖项的编剧孟冰,多次前往四川深度采风并六易其稿。为了让作品“叫得响”,国家一级导演、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陈大联,以诗意的心理现实主义话剧作为定位,探索主旋律戏剧创作的多种可能。为了让作品在时代审美下“传得开”,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马连庆活用两层舞台,打通时空转换的空间,中国国家话剧院多媒体设计师胡天骥把充满科技感的核仪器,与充满年代感的历史珍贵影像资料、人物面部的微表情,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
      主创用心用情,大家劲往一处使。董凡、贾建立、刘运元、曹立春、赵汉军、李东昌6位国家一级演员,孔斐、崔晨瑄、李智颖、李哲浩等富有实力的中青年演员,这些四川人艺的优秀演员组成了话剧《那里有167栋红房子》的演出阵容,自项目启动以来,剧组全体演职员放弃周末、节假日休息,全力以赴地投入各自的角色。大家有一个愿望,就是让话剧《那里有167栋红房子》成为全国主旋律戏剧中的一股清流,不辜负这片创作的热土。

    砥砺奋进
    文艺川军讲好精彩“中国故事”

      试演结束后,剧组紧锣密鼓地召开专家座谈会,座谈至深夜,主创们像海绵一样汲取着来自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不少业内专家对这部话剧的题材和立意予以肯定和赞赏。
      “这台戏剧聚焦‘两弹一星’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看完《那里有167栋红房子》的演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蔡雅康说,这部剧的制作有品相、结构很巧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艺术评论部副编审徐健进一步阐释说,这部作品努力去表现大时代下人的选择和追问,在处理“两弹一星”这个题材时,对题材的思辨性、哲理性进行了巧妙的表达。
      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看来,研制高端武器最大的价值就是让这些核武器“不被使用”。“戏的角度非常好,研制出来但是不用。这一代人用一生研制的成果,阻止了对和平的威胁。”
      四川音乐家协会主席林戈尔说:“我看了这部戏,非常震撼,我多次去过梓潼,那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这部戏以人为本,注重写人的情感,让我很受感动。”
      动人的故事仍在延续。如今,在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下,绿树掩映着一片红色砖瓦建筑群,“两弹城”旧址被认定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参观者络绎不绝,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落户四川。《那里有167栋红房子》的故事还在延伸,它活化着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把一代代人的记忆搬上当今舞台,也讲述着一个心系世界和平、书写家国情怀的中国故事。
      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下,近年来四川人艺一手抓艺术创作,另一手抓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国有文艺院团以作品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力。
      四川话版话剧《茶馆》京城飘香,展现巴蜀儿女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风骨,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的肯定和推荐。话剧《苏东坡》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四川历史名人的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并前往北京、湖北、广东、海南等地开展巡演23场。改编自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同名小说的话剧《尘埃落定》,为疫情期间四川演出市场注入了新动力。连续举办6届“川渝话剧双城记”,演出近100场次,其中《每一件美好的小事》《乌合之众》《水面之下》等商业戏剧,创下本土同类题材的票房佳绩。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规划项目话剧《金沙江上那座城》,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题材,追忆当年为“三线建设”奉献青春芳华的建设者,最近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正在进行集中打磨,提升作品艺术质量。
      《那里有167栋红房子》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规划项目之一。近年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着力夯实文艺创作根基,鼓励文艺川军勇攀艺术高峰,从源头上培育人才,紧抓重点现实主义题材项目,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向国家文艺大奖发起冲刺。
      迈步新征程、讴歌新时代,四川人艺将以奋进之姿,努力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努力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积极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