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新格局 乘势而上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

  •     

      (上接01版)79.7%——这是截至去年11月末,四川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创2008年以来新高。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存贷比持续攀升,表明金融机构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金融生态和企业项目持续看好,认可度较高,信贷资源更多向本地倾斜。

    看发展:区域格局“变”

      这两天,正在举行的市州两会陆续传来好消息——2020年GDP总量首度突破3000亿元的绵阳,2021年发展势头不减,百亿产业项目接踵而至,新型显示、汽车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三江交汇处的宜宾,在连续两年GDP增速全省第一后,去年经济总量有望跃上新台阶……
      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近年来,四川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持之以恒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
      成果正在显现,回顾去年前三季度:看总量,“主干”成都表现继续亮眼,绵阳、宜宾携手迈过2000亿元门槛;看增速,9个市去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7名“种子选手”表现不俗;看动能,多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为固定投资的主要增长点。
      将视野放大,经济地理重塑,还得益于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为、蓄势而上。
      过去一年,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四川推动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不断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势。
      项目共建、产业共兴、民生共享、生态共治……一年间,川渝“大合唱”不断加强:据不完全统计,两地各部门、各市州区县、各领域共已签署合作协议500多个,合作数量之多、层级之宽、密度之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去年5月27日,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0个重大项目,涉及总投资超千亿元。
      去年12月14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启动,在全国率先以“经济圈”为载体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1年第一天,由重庆和成都共同创立的国内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中欧班列(成渝)号开出,驶向欧洲大陆。一年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超4800列,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运输货值最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格局之新,带来发展之新。1月12日,一份来自四川省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的联合研究显示,成渝地区双核经济辐射能力总指数达96.61,在参与评价的西部相关都市圈中排名第一。

    看底色:创新与绿色“新”

      2021年1月13日,设计时速超600千米、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在川启用,将为轨道交通带来前瞻性、颠覆性变革。
      2021年12月30日,东方电机自主研制的13兆瓦海上永磁直驱风电电机完成各项测试试验,顺利通过第三方型式试验认证,标志着亚洲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永磁直驱风电电机成功研制。
      一头一尾,创新的动力,持续注入四川高质量发展肌体。作为科教大省、军工大省,2021年,四川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安排部署创新发展工作,并出台“科创十条”。“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正成为全省共识。
      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天府实验室,启动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一年来,四川创新发展舞台上成果不断涌现: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开工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接受专家组验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开工。
      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创新热潮涌动,经济活力迸发。去年前9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833.3亿元,同比增长21.1%,比规上工业高出3.8个百分点。
      发展背后,还有不断夯实的绿色发展新“底色”。至去年底,四川1.6万余名退捕渔民实现上岸,完成211家化工企业搬、改、关和重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比2016年高3个百分点;在去年10月的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前20名城市中,四川8地上榜。
      2021年底,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着力方向,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新“赛道”上,四川全面开启“加速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