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财政的年度答卷

    念好“四财”要诀,服务高质量发展



  •     

      2021年,四川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超收,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适度强度。全年争取中央补助超过5500亿元,20只省级基金累计投资超过197.4亿元……
      这些经济数字,为市场增添更大信心。减税降费、助企融资、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支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这些民生实事,给群众带来美好期待。这就是财政的力量!“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全省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为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保驾护航。□米方

    为政施财
    做大财政收支蛋糕,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发挥
      2021年,四川财政收支目标任务圆满“收官”,连续4年交出优异的“成绩单”。自2018年以来,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1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稳居全国第4位、中西部第1位。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全省上下埋头苦干、团结拼搏的坚持,是全省财政系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努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四川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历史的风帆驶入2021年,摆在四川面前的是一道道考题。
      如何发挥好财政支持经济的杠杆作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四川财政交出一份高效亮眼的答卷——
      财政逆周期调节高效实施。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增涉税市场主体超过35万户。争取中央补助超过5500亿元;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306亿元,对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的重点项目做到应保尽保。中央安排我省直达资金实现支出2195.9亿元,支出进度为99.1%。
      财政支持方式持续优化。20只省级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23个,投资超过197.4亿元。全省PPP项目管理库项目达559个、投资额1.2万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位居全国前五,开工率位居全国第一。
      财政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财政部核定的政府债务限额以内,圆满完成隐性债务年度化解计划,外债提款报账创新高。率先在全国实现惠民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阳光审批、阳光发放、阳光监管,有效杜绝“跑冒滴漏”,确保终端见效。

    高效用财
    围绕全省重大战略部署,助推培育发展新动能
      2021年,四川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三次产业竞相发力,“三驾马车”加速突围。四川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传来的铿锵足音,记录下财政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的担当作为与不懈探索。
      全省财政累计投入2000亿元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35亿元,支持“5+1”现代工业、“4+6”现代服务业和“10+3”现代农业等体系建设。
      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建立财政分类保障机制,落实落细“科创十条”。安排科技创新资金45亿元和一般债券资金100亿元,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天府实验室建设,促进国家科技力量在川布局。
      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全力保障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推动全省经济地理实现深刻重塑。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财税利益分享机制,组建成渝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川渝税费协同,川渝两地财政在高竹新区建设、成渝协同发展、政府采购监管、会计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全力做好“开放十条”财政资金保障。支持重大对外开放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筹集资金114亿元,支持成南达、成自宜等出川高铁大通道和货运通道建设;筹集资金360亿元,带动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超过2000亿元;争取民航发展基金13.4亿元,支持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新(改)建。
      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筹集衔接资金210亿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省级财政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和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奖补政策。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实“盘活镇村公有资产”和“乡镇政府购买服务”两项牵头工作,支持合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为民聚财
    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稳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打开四川财政的民生账单,“钱袋子”里的民生情怀逐一显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过紧日子”措施,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新增财力优先保障各类民生政策性支出。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步提升,全省30件民生实事全年预算执行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建立健全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财政激励奖补机制。推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高社会保障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政策调整机制。支持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建设。推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护航,财政大力支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全省各级财政投入60.8亿元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累计筹集新冠疫苗接种专项资金77.3亿元。统筹预留省级自然灾害应急救灾资金,有效应对暴雨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推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支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和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建立长江、黄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精细理财
    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改革现代财税制度基本构建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一年,四川财政人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推动财政工作的第一动力,促进财政事业不断发展,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纵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体系。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健全“闭环管理”“两书一函”等制度机制,更加注重源头管控,动态实施事中监控,强化结果应用,硬化责任约束,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规范推动金融资本管理。构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实施办法,推动省属金融企业试行全面绩效管理。支持重点金融板块建设,省属金融企业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发展态势良好。
      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对承担省委、省政府重大项目建设的港投集团、机场集团等5户特定扶持企业进行资本金补充。探索建立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收入依法依规上缴省财政机制。基本完成省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打造四川财政“4+1”行政执法标准化体系。全面加强财政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优化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管理,财政领域全部实现全省“一网通办”和“全程网办”。
      不惧风险挑战,牢记重任在肩。新的一年,四川财政将继续勇毅担当、笃定前行,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