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收获是团队获得了成长

  •     

    访谈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研究报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与监测体系》获得了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后,记者近日专访了该报告的主创,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晓萍。
      记者:如果把这份报告看作是阶段性成绩,那接下来团队将进行哪些方面研究?目前是否已经取得进展?
      姜晓萍:我们这个团队长期致力于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方向,我们希望能建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目前已经有一些进展,比如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阐释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将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目标。
      第二个方向,是拓展中国民生保障制度研究的基层视角,我们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导向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第三个方向,我们瞄准了加快形成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咨询。我们承担了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四川“十四五”时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研究》、四川省新型智库《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研究》、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价与质量改进研究》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委托等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将针对国家急盼、民生亟需的领域提出高质量的对策建议。
      记者:这次研究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姜晓萍:最大的收获是团队获得了成长。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老中青团队,有中年和青年的老师,带着大量的学生参与调查。回来都跟我说,原来书上说的贫困地区,他们只是从一些冰冷的数字去感受,但通过去走访去了解,才发现原来自己实际上是很幸福的,一些青年学生因此走上了志愿者的道路。
      另外一个,对我们这些年纪大一点的学者来说,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国家的政策和群众的需求是不是有效衔接了,还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政策能够做哪些修正,我觉得这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一种进步,让我们这些学者更加了解社会真实的问题、现实的问题。
      还有就是感动。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生活条件实际上并不算好,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的老师,他们待遇也并不算高,但是他们都在坚守。这让我们很感动,这种感动能激励我们不断去努力、去奋斗,去做扎实的学问,去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