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 来三苏祠感受三苏家风
-
游客在看主题展。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向雨 摄
□谭笑非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蒙
8月初,眉山三苏祠内,古树葱郁。在三苏祠博物馆式苏轩内举办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自6月8日开展以来,已累计吸引逾6万人次观展,来到三苏祠的游客更是超过22万,三苏家风家教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悬挂在三苏祠门口的这副楹联,既道出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也包含着古往今来家道兴盛的文化密码。
教子故事发人深省
普通家庭可从中汲取养分
一祠品三苏,一馆阅千年。三苏家风脱胎于宋代重视文治的士风和眉州文教昌盛的乡风,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展览的第一篇章也从家训、家风、家教开启。
怎样的家风家教,才能培养出如此旷世奇才?主题展开辟出专门的单元介绍父亲苏洵的教子故事。
苏洵虽然“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但是“二十七,始发愤”,幡然醒悟后闭门苦读10年。大器晚成的苏洵吸取自己“以懒钝废于世”的教训,悉心指导苏轼、苏辙读书治学。
苏洵要求两个儿子每天都要背诵和抄阅古籍经典、熟记经史。晚年的苏轼曾梦见小时候没有按时背诵《春秋》,被父亲惩戒,吓得出了一身大汗。有苏轼诗为证:“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由此可见苏洵对儿子的教育之严格。
除了父亲苏洵,在苏轼、苏辙的成长道路上,母亲程氏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览中,有一幅程夫人教子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发现前人藏起来的一坛宝物,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谓是一笔意外之财。可是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这种‘非义不取’的精神直接影响了苏轼和苏辙。”跟随游客的脚步,一位母亲正耐心为小孩讲解程夫人的故事。
“我以前就对程夫人的教子方式十分推崇,我边逛展边给女儿讲‘不发宿藏’的故事,孩子听得很认真。”来自资阳的王女士表示,这趟三苏祠之旅收获满满。
再现当年三苏的家
以小见大引发观众思考
本次展览“特殊”在哪里?为何能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
三苏祠文博馆员、“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策展人翟晓楠认为,不仅因为本次展览把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故事还原,再现到三苏父子的“家”里,让观众在三苏父子“家”感受三苏家风家教的魅力,更因为三苏家风家教影响深远,把“家”升华为“国”,“忠诚为国始终忧”的爱国情怀引发观众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程夫人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受到司马光的高度赞赏。”展览现场,三苏祠讲解员为游客讲解三苏家风家教故事中的内涵。
程夫人在教育中注重磨砺儿子的节操与人格,曾教苏轼阅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大臣,他正直清高,很有气节,严厉惩治邪恶。宦官乱政,迫害士大夫,史称“党锢之祸”,范滂因此被处以死刑。临刑前,母亲前来与他诀别。范滂安慰母亲不要哀伤。他的母亲说:“你能够与李膺、杜密那样的贤人齐名,死而无憾!人已经有了好名声,又奢求长寿,怎么能够兼得呢?”范滂跪下叩头与母亲告别,死时年仅33岁。
文献中记载,苏轼曾问母亲:“如果我将来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回答:“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怎么不能成为像范滂母亲那样的人?”程夫人还告诫苏轼、苏辙不要效仿那些以书生自命的人,还常常援引有名节的古人砥砺他们,并且说:“你们如果为正道而死,我不会忧戚。”
在这样的人格教育之下,苏轼从此“奋厉有当世志”,立志奋发向上,报效国家。
链接
“小轩窗,正梳妆”
来这里感受当年场景
□白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蒙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以家风家教、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和聚焦点,是全国首个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题的展出,由“宋代和眉州”“三苏家训、家风、家教”“三苏家国情怀”“‘家’和‘国’融合”四部分组成。
主题展览位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内,三苏祠式苏轩负一楼是本次展览的集中区域。展馆在装修布置中的诸多细节颇为用心,不仅还原了苏轼“小轩窗,正梳妆”记忆中家的模样,还利用雕塑、影片、全息投影、语音打卡等现代多媒体方式,解读传统故事,打破时空壁垒,带游客走进三苏文化的数字艺术空间。
展览中的不少文物精品,来自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10家文博单位,涵盖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碑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