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航运,从“油”到“电”还有多远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6月9日上午,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开幕大会上,长江沿线13个省(市)代表共同发布了“电化长江”倡议。当天下午,合力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举行,“电化长江”成了座谈会的重要议题。
      万里长江,黄金水道,“双碳”背景下,航运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这些“大块头”的驱动力如何从“油”换成“电”?沿江各地有哪些探索和行动?

    谈认识
    “电化长江”提高长江含“绿”量
      “‘电化长江’倡议对推动沿江各省(市)绿色航运高质量发展,是难得的机遇。”座谈会上,重庆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主任汪伯涛首先表达了对“电化长江”倡议的欣喜。
      从燃煤到燃油再到电化,长江航运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意味着提高含“绿”量,更环保更集约,直接减少长江的污染物和碳排放,有力助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汪伯涛直言,希望积极推动纯电、氢燃料、LNG、甲醇等能源动力船舶发展,拓宽清洁能源在水上运输的应用场景。

    看行动
    已有一批新能源船舶建造下水
      “电化长江”首要的是进行新能源船舶、岸电受电设施等硬件建设。目前,国内已有一批新能源船舶相继建造下水,包括去年3月在湖北省宜昌市下水的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
      为更大力度推进“电化长江”,湖北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伟介绍,该中心支持长航集团今年建设绿色智能船舶10艘,到2025年改建绿色智能船舶达到75艘;同时支持湖北港口集团今年完成第一艘新能源船舶动力源建设。此外,湖北省计划一批绿色智能船舶维保基地、船舶充电桩及换电站。
      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省,正开展氢能动力旅游船舶试点和赣江水域新能源电动船舶应用调研,“要加快探路,研究促进新能源电动船舶发展的可行途径。”江西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彭瑜说。
      在“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宜宾港4号泊位安装了9个岸电桩,以电代油为靠港船舶供能,总容量360千瓦可同时满足9艘船舶使用岸电,实现了碳减排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看路径
    建议从顶层设计上作出明确规定
      结合探索实际,多地对更好推进“电化长江”提出了建议。
      彭瑜透露,已有企业试点建造“氢燃料+锂电池”“甲醇+锂电池”等新能源电动船舶,存在研究分散多支的状态。她建议,从更高层面进一步明确新能源船舶发展的具体方向,以引导沿江省份合理规划新能源产业布局。
      汪伯涛表达了与彭瑜类似的看法。“争取国家层面出台‘电化长江’顶层设计。”汪伯涛说,还要全力争取出台配套政策资金,鼓励新能源船舶建造运营,统筹推动沿江充换电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已有了相关规划设计。该局局长刘亮表示,将合力推进沿江船舶充(换)电站、甲醇和氢燃料加注站等配套设施布局建设,在通航密度较大、干支交汇、大型锚地附近等区域建设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打造一批新能源应用示范船舶、示范航线、示范基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