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
农业农村厅现场教学:
一场田边的“现场办公”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5月24日,农业农村厅领导班子前往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开展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现场教学。
稻田里,秧苗正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一一介绍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和成绩,尤其是粮食生产。大家边听、边看、边问,一场田边的“现场办公”就此展开。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如何?有人问。“永丰村片区高标准农田面积3000多亩,现在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之一。”李雪平说,“更重要的是,永丰村坚持良田粮用,村里土地流转率达96%以上,均用于粮食生产。”
走过一片刚栽完秧苗的稻田,有人提问,“从田里的痕迹来看,这片田的秧苗是机械栽插的。村里现在种田机械化率如何?”对于这个问题,李雪平更有信心,“永丰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
通过提升种粮收益,进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村里种粮大户的收益情况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李雪平介绍,“稻—菜—菜”是村里主要的轮种模式,一年下来,一亩地种稻谷、西葫芦、豌豆尖能收入9000余元。现在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大户的收益还会进一步提高。”田边,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带来最新消息,“从今年起,眉山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自筹7亿元,专项用于‘天府粮仓’建设,进一步奖补激励种粮大户。”
一轮调研下来,围绕永丰村接下来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大家讨论热烈,纷纷给出建议。“全省要把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为高标准农田,永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很高,可以打造成一个全省的示范样本。”“田里有不少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品种,可以联合村里的种粮大户和专家团队,办一些品种观摩会,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
除现场教学外,这段时间,农业农村厅还通过举办专题读书班、开设“天府粮仓”大讲堂、开展联学赛学活动等,让全体干部职工在学习过程中深刻领悟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丰富内涵,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三农”干部。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厅将继续结合四川农情,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短板弱项,提出务实管用举措,把主题教育体现到推进全年农业农村重点任务上,体现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体现到建设农业强省的实际成效上。
省乡村振兴局一线问诊:
拓宽搬迁群众致富增收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从几天时间的走访情况看,八成脱贫群众收入在增加,但就业培训针对性还需加强。”5月22日下午,在凉山州越西县举行的大型安置区易地搬迁群众持续增收路径研究专项调研座谈会上,省乡村振兴局调研组与越西县人社局、发改经信局、农业农村局等7部门讨论安置区群众增收路径。
易地搬迁安置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聚焦大型安置区易地搬迁群众持续增收这一课题,省乡村振兴局调研组走进越西县,选取3个800人以上安置区进行蹲点调研。
感恩社区是第一站,该社区集中安置了1420户7023名脱贫群众。
收入是调研组关注的首要内容。“丈夫做什么工作?出去务工多长时间了?务工收入是多少?是否参加培训?家里种了些啥?养了些啥?”调研组采取随机入户的方式走进感恩社区瓦七各各木家,了解到瓦七各各木因为照顾孩子,今年没有经营卖鸡店铺,收入有所减少,调研组仔细记录情况并鼓励瓦七各各木过段时间把店铺继续经营起来。
既调研收入,也关注就学。在新民镇瓦曲觉村,调研组走进的日阿呷家里。她在安置区附近的烤烟基地务工,家里4个孩子,2个在外读大学,2个在越西读高中和初中,目前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但2个在外读大学的孩子也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虽然现在辛苦,但孩子大学毕业后就会过上好日子。”的日阿呷说。
在越西县,调研组走访了3个安置点共76户脱贫户,户户有就业,适龄儿童全入学。调研组还察看了安置点的配套帮扶车间、产业园,了解经营情况和联农带农机制。76户脱贫户中,绝大部分收入相较去年都有所增加,但也有个别家庭收入有所下降。
“增收和收入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必须分析出来。”每天晚上,调研组都会对当天的调研情况进行梳理、讨论和分析。经过分析,增收原因主要是增加了外出务工劳动力、务工时间变长,还有的脱贫户从事了薪资更高的工种;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照顾小孩无法外出务工、突发疾病或意外等。
“坚持问题导向,分析问题成因,提出对策建议,为大型安置区搬迁群众持续增收找准路径。”省乡村振兴局一级调研员王强介绍,调研组还将前往金阳县再选取3个800人以上安置区蹲点调研,最终形成安置区搬迁群众持续增收路径调研报告,就拓宽搬迁群众致富增收路拿出“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