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
-
李敬泽阿来徐则臣 (受访者供图)
李敬泽:“作者”的头衔只配人类拥有
今年3月,记者曾在北京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就ChatGPT这类超级AI进行过一次深入的探讨。他认为,ChatGPT对有些作家而言,确实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有些文学中的陈词滥调,千篇一律的东西,将在ChatGPT这类超级AI面前无处遁形。毕竟,AI储备的海量信息和学习模仿能力,大大超过人类。“我们正进入一个超级人工智能、大预言模型盛行的时代,写作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写作者正面临一个强大的竞争者。这个竞争者可以吐咽世界上所有的语料,然后以一个神经网络的方式,去处理这种材料。它们已经具有一个能力:任何话题、情景,它们似乎都能够越来越敏锐、精确地去猜到。也就是说,当我们人类说了上句话之后,将要说下一句话,最可能说的下一句话是什么,它都能猜到。我们讲了故事的开头之后,接下来最可能展开的是什么样子,它也续写得不错。”
即便ChatGPT当下的写作,被批空洞无灵魂,但李敬泽直言:“千万不要低估它!它做得不够好,只是它还没学到位,而它会学到位的。”ChatGPT,被李敬泽视为一个全新的对手,这个对手不再是同样人类的作家、诗人,而是超级AI。“所以,我们必须得思考,怎么才能胜它一筹?怎么才能在创作中体现只有人能掌握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回归作家的‘作’,重新思考什么是创作?什么是艺术?如何捍卫人类创造力的尊严、能力和荣誉?”李敬泽一直在思考,作为人类写作者,应该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未来的写作更应该有力地回到人自己,回到我们的身体,回到我们活生生的身体,回到我们与这个世界,与他人的活生生的行动的连接和关系中。”具体而言,他觉得能拯救作家不至于变成在ChatGPT这类超级AI面前处于低智的手段,就是保持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李敬泽说:“ChatGPT编情节的能力,一定会胜过我们的,但情节并不是一部作品、一部小说的关键。《包法利夫人》《理智与情感》这样的经典,它们的生命绝不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而是那些饱满的、丰富的细节,那些饱含着个人的发现、个人的建构,高度个人化的东西。”李敬泽坦言,就算这个本事最终也被ChatGPT这类超级AI拿去,但它也不会掌握普鲁斯特描写玛德莱娜小蛋糕的气味的能力。
所以,对于人类的写作,李敬泽仍充满信心。“在面对一个无限强大的无限生成的强大写作对手,我们人类还是有超级AI所不能抵达的地方。比如,超级AI的确可以处理所有的材料,但是,它依旧是封闭在一个语言世界里,它不向户外的阳光打开,也不向我们身体感受到的疼痛、快乐,以及难以言表的,复杂的、未经命名的经验打开。”李敬泽坚信,“作者”两个字只有人类配拥有,“我希望5年后、10年后,面对ChatGPT,无愧地说我依然是个创造者,依然是个作者。”
阿来:我们的创作一定要“出机意料”
ChatGPT的消息刷屏的时候,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的第一反应是,网络文学将会受到冲击。“那样的类型文学,存在一定的套路,那要掌握这个套路,对ChatGPT来说,轻而易举。”阿来直言,千万不要低估ChatGPT这类超级AI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速度,“我们一辈子才读多少本书,而它能读多少本?这就是算力的问题了,算力被誉为人工智能‘发动机’,以ChatGPT为例,历经GPT-1、GPT-2、GPT-3三次迭代,参数量从1.17亿增至1750亿,预训练数据量从5GB增至45TB,这个数据相当于整个维基百科英文版的160倍!”阿来表示,就这一点,人类就无法与之抗衡,“你说你通晓全中国、全世界的知识,它呢?通晓全宇宙,这个怎么比?”
至于写作的质量,阿来透露他也曾与一个人工智能行业的专家进行过交流,对方说,能写到一个什么程度,其实是可以预见的,比如40分、50分,即使达到80分也没有什么难度,阿来震惊了,“说实话,我自己写自己的文章都不一定能达到80分,忽上忽下,但ChatG-PT就可以横在那个标准,它是稳定的。今后我们的对手根本不是其他作家,那就是机器,就是人工智能,它掌握平均经验的能力太强了。”
那么,面对如此“劲敌”,人类应该怎么办?
阿来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不是去担忧ChatGPT这类超级AI会对我们怎么样,会让我们失去什么,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去驾驭AI?我们人类还能有怎样的创造?“ChatGPT由人创造,那么最好的走向,是为人所用,它应该是解放人类的一种技术,比如,它把人从一些工作和事务中解放出来,然后人去从事一些更高智力的活动和创造,而不是眼睁睁地被替代。如果一旦你觉得有了它,你什么都可以不做了,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以写作为例,阿来认为,从今以后那些写陈词滥调的就不要来了,一定得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个性,不要重复,不要模仿,不要跟风,“现在我们说‘出人意料’,以后,就得写出‘出机意料’的文章,你自己的大脑不断更新,不断迭代,那ChatGPT就是8.0时代来了,它也写不过我们。”
徐则臣:文学需要神来之笔
对于ChatGPT这类超级AI在文学创作上的各种话题,《人民文学》副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一直在关注。ChatGPT这类超级AI的快速成长,令他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强大能量,“它的数据库正在不断拓展,学习能力也越来愈强,等到一定程度,它会写出越来越多令人满意的文艺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事文学写作是高危职业。”
但同时,徐则臣坚信,真正的文学不会因此被替代,因为机器就是机器,它没有人的思想、个性,更缺乏一种匠人精神,“数据库再大,只要机器人不是人,就一定有‘人能做到、它做不到’的事情。比如那种跟手作相关的、带有肌肤毛茸茸的生命的感觉,是它所没有的。机器按照程序来完全执行正确的语言,它缺少那一种踉踉跄跄的、突然的、非常偶然性的东西。文学需要偶然性,需要旁逸斜出,需要神来之笔。”在他看来,从逻辑上看,从科技发展的加速度来看,只要ChatGPT的数据库足够大,让80%乃至90%的作家失业是完全可能的,但一定还有10%的作家它束手无策,因为这10%的人有根、有源,有他们的“是其所是”,源源不断、汩汩滔滔的源头活水,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有创造力的那部分人。有“来龙”才有“去脉”,这种打通的能力AI没有,小冰没有,阿尔法狗没有,ChatGPT也没有。好作家一定是身后的阿尔法狗追不上的那个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