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打造“未来产业军团”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陈碧红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挂着一块特别“值钱”的牌子——广东省企业风险管理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获评这一省级研究中心后,迪博享受到了市、区两级激励政策,其中最直接的是企业办公场地租金三折优惠,仅此一项,一年就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当然,要保住这块牌子,迪博每年都得通过相应的考核,但在企业看来,这是压力,更是动力。去年,迪博又拿到了一块牌子——“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还要加强自主研发力量。
这并非个案。深圳被誉为创新之城,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强,成就了“6个90%”——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创新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深圳从2013年开始设立资金规模高达10亿元的未来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形成未来产业“基础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全过程扶持体系。“扶上马、送一程”,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企业与市场需求离得更近,深圳强调以企业为主体,本质是在强调以市场为导向。而着力扶持创新企业,可以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市场力量来发展未来产业。
深圳未来产业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主力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梯队生力军是5至10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产业,第三梯队后备军是10至15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产业。在未来产业三级梯队下,又形成了创新创业型企业、高技术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的企业梯队。
深圳以梯度培育的方式,形成“主力军+生力军+后备军”未来产业军团,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这种勇闯“无人区”的魄力与做法,也给我们带来思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