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候鸟栖息越冬的背后
-
联动
□眉山市彭山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蔚然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蒙
9月27日下午5点,眉山市摄影爱好者盛晓波来到眉山市彭山区的彭祖新城湿地公园拍摄水鸟,“我平时空闲了就会来这里拍照。”
今年3月,盛晓波拍到了一种全身黑色的鸟类。经过彭山区林业与园林中心专业人员辨认,这种鸟类名叫白骨顶鸡,全身黑色,仅嘴巴和额甲为白色,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这是岷江彭山段首次记录到骨顶鸡的出现。
不仅是白骨顶鸡,近年来,每到冬季11月至次年3月,赤麻鸭等大批候鸟都会准时出现在岷江彭山段的河畔栖息越冬。这幅生态美景,得益于彭山大力实施的碧水攻坚战。
近年来,彭山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每年按目标、任务、问题、责任四项清单和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方案,开展生态修复,绘制治水“作战图”。通过完成岷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河湖划界,彭山关停散乱污企业84家,整治畜禽水产养殖850家,拆除违建5000平方米;关停河道砂石企业11家;累计投入5亿余元,建设城市湿地公园2座、生态堤防15公里,绿化美化岸线50余公里等,着力解决水域环境治理“岸”上的问题。
岸线问题整治的同时,彭山还大力推进全域污水治理。在凤鸣街道城南片区,一座草木葱郁、溪水潺潺的湿地公园中,“隐藏”着全省第三座、眉山首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自2020年2月投用以来,城南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达3万吨。
除城南污水处理厂外,彭山还投资6.6亿元,建成了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2座工业污水处理厂、35座农村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日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达6.8万吨,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近年来,由南向北纵贯彭山全境的岷江河段水质均保持在Ⅲ类。2021年,彭山区获评四川省省级生态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美好生态正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