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法治新寨”普及法治新生活
-
□汪菲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晋朝
“我们都是‘普法阿依’。”4月18日,在位于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的椒江太阳坪小学的教室里,四年级学生阿牛阿唃自豪地介绍自己的新身份。
“阿依”在彝语中是“小朋友”的意思。椒江太阳坪小学副校长曲别比兵解释说,今年起,峨边县依托课堂开展普法宣传“小手拉大手”活动,每周给孩子普及一个法律小知识,让他们变身“普法小老师”回家向家人讲述,实现学校法治教育向社会延伸。茗新村便是试点之一。
能成为先行试点,还与茗新村的一个背景有关。
从一处闲置的茶场逐步发展为居民自主搬迁的聚居点,再于2017年11月经批准设立建制村,茗新村1200余村民来自大小凉山8个县。虽然建村以来,修新房、建学校、发展集体产业,但因多地居民混居,各自习惯不同,各种矛盾也很突出。
为了移风易俗,化解矛盾,2021年3月,当地结合彝区基层治理实际,在茗新村启动建设了小凉山地区首个“彝家·法治新寨”。
“一开始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峨边县司法局副局长曾兴琴介绍,当地特意聘任村内2名具有法律知识的“德古”(彝语指德高望重、具有较强调解能力的人)为人民调解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今年开始,由“德古”授课的“德古讲堂”开启,用彝乡彝语,讲解法律知识,也颇受群众欢迎。“我们还通过彝语说唱、火塘夜话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曾兴琴说。
当地也在探索将法治建设与民生实际挂钩的激励模式。茗新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介绍,茗新村有一个“积分超市”,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参加当地的普法宣讲获得积分,换取商品;每个季度还会评选一次“守法之星”,给予额外奖励,“让守法意识在潜移默化下开始扎根。”
探索一年来,“彝家·法治新寨”建设显成效,村干部和村民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据在茗新村担任“专属”法律顾问的律师袁加君计算,一年来,他规范村级经济行为7次,参与调解、处理集体经济纠纷27件,并为村民提供多次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服务。
2021年,茗新村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并陆续获得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十大最亮眼村居、省级“六无”平安村等称号。